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与对策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教育学论文发布时间:2018-09-20 10:38:43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 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1]。近年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 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与此同时, 众多学者也通过不同视角对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了广泛研究, 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以期为今后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一、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界定

  开展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首先必须明确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为此, 学者们在研究中积极探讨、各抒己见, 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 从历史范畴的角度揭示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主要侧重于“时代性”。傅雷鸣指出:“应该在进行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时, 注重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爱国主义不同内涵”[2]。他认为爱国主义教育随时代变迁而各有侧重, 近代的主要内涵是挽救民族危亡, 现代则是实现民族复兴与改革发展。岳永杰、张文彬指出:“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概念,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3], 他们认为古代争取国家统一、近代谋求救亡图存、现代实现伟大复兴都体现出每一时期爱国主义不同的内涵。姜丹蓉也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有显着的时代性特征, 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因时而变”[4]。

  第二种观点, 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揭示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主要侧重于“统一性”。温英杰、刘树宏指出:“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关系范畴, 又具有结构严密的内涵系统, 是个体或团体对于祖国所形成的一种积极、主动、始终如一的高尚思想或精神状态”[5]。他们认为, 主体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是情感、觉悟与行为的统一, 客体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是对国土、国民、文化和国家的热爱。司慧颖也指出:“无论是对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 还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扞卫, 都蕴含着个体对国家的热爱”[6]。

  第三种观点, 从多元一体的角度揭示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主要侧重于“互通性”。万金城认为:“爱国主义内涵既有自身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也有随着时代变迁的与时俱进性, 但各民族间爱国主义培育与践行也有相互借鉴性”[7]。王学俭、杜敏指出:“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某单一民族的专利, 而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浇灌的”[8]。

  第四种观点, 从民族个性的角度揭示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主要侧重于“针对性”。邓小林、邓小茂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素材蕴藏在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 “但对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层次爱国主义教育应有所侧重, 以此加强针对性, 注重实效性”[9]。余仕麟则具体对藏族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阐述, 指出:“藏民族历来具有‘倾心向内’的爱国主义意识, 这种意识的形成, 使藏族人民在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藏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意识”[10]。

  二、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关乎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导向, 因而也是众多学者聚焦的重要领域。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诸多不同观点,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民族认同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紧密结合。张建荣、李宏伟认为:“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积极整合好高、低两个层次的民族认同”[11], 他们认为, 要在尊重边疆各民族文化传统和多元性的基础上, 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与伟大复兴提供源头活水。潘素超也表示:“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要使他们把民族和祖国这两个概念统一起来, 把热爱自己所属的民族同热爱这个民族所属的祖国统一起来”[12]。

  二是民族团结教育。江传月指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才能有效地实现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分裂, 才能凝聚起爱国主义的巨大力量, 促进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13], 因此他认为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地位。邓小林、邓小茂认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更多地了解各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状, 以此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尊重, 从而和睦相处, 互相信任”[9]。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安学斌认为: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了精忠报国、诚挚谦和、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励精图治、改革创新等优秀品质”[14]。蒋德勤、吴贵春认为:“爱国主义是激励人民、凝聚人民的伟大旗帜,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5]。袁银传认为:“要发挥爱国主义在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就必须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16]。

  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李资源认为:“我们应当广泛宣传, 使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珍惜、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从中了解中华民族, 看到过去的伟大和辉煌, 增强民族自信心, 振奋民族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7]。高桂芬则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 也正是因为每个炎黄子孙都团结一心、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因此, 在民族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大学教育中,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18]。陈福桐也认为:“只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才能严肃地、细心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19]。

  五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教育。贾友军指出:“新疆因其特殊的地缘与社会人文环境, 政治安全正面临着来自西方敌对势力、‘三股势力’、周边环境等方面的严重威胁, 因此, 必须加强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他们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中的独特作用”[20]。

  三、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 以及境内外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 使得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方法、群体特点、地域特色等方面具有显着的不同。因此, 研究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众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 对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诸多特点进行了阐述,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其一, 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受众特点来看, 民族地区公民具有强烈的本民族意识。崔莉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在校园的人际交往中会存在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障碍”[21]。她认为, 这主要体现在他们与其他民族学生在身份认知、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同时, 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概念也较为模糊, 容易产生政治迷失。

  其二, 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地域归属来看, 不同民族地区的地缘特征各不相同, 应当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实践。王学俭、杜敏认为:“在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的地域实践中, 要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特定地域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契合特定地域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群众心理, 同时注意引领和深化, 实现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 推进爱国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最终实现爱国主义精神落地生根”[8]。

  其三, 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来看, 网络空间对教育效果影响十分明显。朱磊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网络空间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爱国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 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有着直接影响, 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价值判断正相关。朴素而激进是网络舆论场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行为的普遍性特点”[22]。

  其四, 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全球视角来看, 全球化和外部势力的影响始终存在。李元光指出:“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恐怖主义成为国际社会安全的最大威胁, 而恐怖主义又同民族、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局面”[23]。他认为, 这种长期存在的复杂局面, 对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和挑战, 需要我们加以有效应对。

  四、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是家庭、学校、社会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爱国主义教育意识薄弱。陈晓林指出:一方面, 由于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和学校升学率的双重压力, 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在公民青少年时期的缺位。“学校过于强调学生家长督促学生学习主干课程, 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地方政府也较少鼓励和宣传家庭爱国主义教育, 致使学生父母的教育意识薄弱, 家庭爱国主义教育严重不足”[24]。另一方面, 宗教教育影响和社会氛围营造不足, 又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边缘化。“对于藏区的青少年学生而言, 其教育受两个环境的影响:一是家庭环境, 二是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二者均对青少年学生的宗教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与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相对的是家庭宗教教育却占有重要的位置”[24]。

  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单一、形式老套, 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徐柏才等学者指出:“当前的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社会力量参与不强, 舆论导向有偏差, 教育形式单调, 国家观、中华民族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不到位等问题”[25]。因此, 应当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 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教师和党政干部的教育主体作用, 积极拓展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努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对网络空间中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易出现非理性爱国行为。朱磊指出:“网络空间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取爱国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 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有着直接影响, 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价值判断正相关。朴素而激进是网络舆论场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行为的普遍性特点, 娱乐化色彩突出、欠缺严肃性, 行为表达时有盲目是少数民族大学非理性爱国行为的主要表现”[22]。由此, 他认为,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 有必要提升其网络素养, 把握网络舆论工作主动权, 并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四是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正遭受挑战, 文化入侵、敌对势力渗透和个人主义思想蔓延需引起重视。阿迪力·买买提认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给世界各国、各民族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造成了民族认同危机等问题。如国家认同意识的下降、族群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民族问题国际化等”[26]。

  五是公民本身对政治观念存在模糊认识, 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一定难度。王亚明认为:要实现理性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培育, 就要“克服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观念模糊、学习态度品位不高、价值取向个人本位、道德观念偏向自我等不良倾向”[27]。

  五、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上述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已成为众多学者探寻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的迫切需要。为此, 学者们从自身研究成果出发, 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对策, 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几个维度:

  其一, 从受教育者的主体身份入手, 端正民族地区公民的身份认同。司慧颖指出, 针对民族地区公民的多重身份, 国家公民身份具有优先性。“从根本上来说, 身份对应责任、情感和义务, 认同选择归根到底由个体的社会身份来决定, 虽然民族学生有民族身份, 但是在国家语境下, 国家公民是才是包括民族学生在内的所有民众的基本身份, 民族成员的言行都要以国家公民身份为前提, 才能享有国家所赋予的权利和责任”[6]。张建荣、李宏伟亦认为:“在培育公民意识的过程中, 其前提条件是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 即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公民的认同”[11]。另一方面, 崔莉则指出, 应当在尊重本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注重中华民族共同身份认同的培养, “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 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本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时, 便会无形中形成国家民族情感”[21]。

  其二, 从教育的主要内容入手, 增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实效。首先, 教育内容需要正确的指导方向。邓艳葵认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正是一个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化和具体化的典范, 是一块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特性的镜子”[28]。王浩雷也认为:“弘扬爱国主义应该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29]。其次, 爱国主义教育应根据需要循序渐进。刘树宏认为:“在爱国主义教育系统中, 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层次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进行热爱‘自然存在物’教育, 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层次;二、进行热爱人民及其文化教育, 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中间层次;三、进行热爱国家教育, 是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高层次”[30]。再次, 教育公民热爱故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林、乔玉琼、燕文权认为:“民族院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 所以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爱家乡、爱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就显得特别重要”[31]。

  其三, 从开展教育的方法手段入手, 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媒介融合与形式创新。首先, 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叶缤认为:“利用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好的方式”[32]。穆殿春也认为:“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开展各种讲座, 以丰富的知识哺育人。开展学英雄、见行动活动,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33]。其次, 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规律、因材施教。舒茂扬认为:“把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 是指根据大学生成长特点, 遵循其思想形成的规律, 通过教育引导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由树立‘五爱’思想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最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4]。吴容认为:要把爱国主义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相结合[35]。再次, 要注重解决实际困难, 拉近距离以取得信任。吴昌顺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从他们的需要出发, 从他们的问题出发, 掌握学生发展的脉搏,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36]。

  其四, 从建构完善的制度体系入手, 实现教书育人机制的规范化和网络化。胡良人、江华认为:“要建立健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对原则、规划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及评价手段等进行研究,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制度”[37]。江传月认为, 要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网络”:“这个工作网络就是‘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两个阵地’。‘一个中心’即以党委为核心,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两条主线’:一条由党委、团委、学生处学工部;一条是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个阵地’是指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3]。

  其五, 从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入手, 主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是学校教育“小气候”的营造。高桂芬认为:“民族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场所, 民族高校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氛围是陶冶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灵魂所系”[18]。二是社会经济“大气候”的营造。张建荣、李宏伟认为:要使民族地区各相关领域改革协调一致, 努力实现民族地区公民的利益诉求, 缩小发展差距, “努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性因素, 从而为边疆民族地区公民教育的有效开展, 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外部环境”[11]。

  六、评价与前瞻

  综上所述, 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是在把握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出现的新的问题、新特点和新规律, 不断改进和创新民族工作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事关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学者们基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 对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内容、特点、问题、对策等几大方面进行了探讨, 旨在探寻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模式和实践路径, 不仅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提供了学术借鉴和智力支持, 而且也为促进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拓展了空间和领域。然而, 由于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高度复合性, 既有的研究也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笔者看来, 今后学者们在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领域的研究还可以从下述方面寻求突破:

  其一, 拓宽研究视野, 加强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其他主体的研究。当前, 学术界关于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 基本上聚焦民族地区或民族院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相比较而言, 对民族地区其他主体的研究较少, 尤其是民族地区干部、宗教信众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研究稍显空白。的确, 青少年在思想观念的塑造方面相对较强, 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观念, 但开展针对民族地区其他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开展相对于家庭、学校途径的社会领域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凝聚全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力量, 从而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全面深入和落地生根, 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二、立足全球视角, 开展世界各国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当前, 学术界关于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于我国民族地区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实际上, 多民族国家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上所有多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关注和存在的问题。国外一些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成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在研究过程中, 如果缺乏对世界不同类型多民族国家和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比较和借鉴, 我们的研究就如同井底之蛙, 缺乏对人类文明整体视域的考察。

  其三, 夯实理论基础, 促使研究成果朝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深入发展。当前, 学术界关于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 大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 侧重于对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方面展开研究, 理论基础稍显薄弱, 缺乏一种宏观和总体视角。因此, 推动研究成果朝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就尤为重要, 这既有利于整合现有的众多研究成果, 也为今后的学者朝着不同方向深入发掘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四, 加大研究深度, 围绕特定民族区域探寻符合其文化模式的教育路径。当前, 学术界关于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 主要是从民族地区的范畴探讨爱国教育在此类地区的理论和实践情况, 而较少针对特定民族的个案分析。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大不相同, 因此, 不可能完全采用同一种模式开展民族地区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为此, 深入研究特定民族自身的特点、问题和规律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推进民族地区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针对性, 更加符合不同民族的实际需要。

  七、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38]。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在民族地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对于新时期继承和发扬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 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 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深挖教育内涵、把握教育特点、结合时代特征, 采取有效方式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以期促使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深入有效开展。相信在学者、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道努力下, 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将深深扎根民族地区的沃土, 成为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与对策》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民族地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与对策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jiaoyu/jiaoyuxue/37121.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