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农业经济科学论文发布时间:2018-07-20 10:54:18浏览: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信息化快速发展期 、城镇化中期 、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期 ,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发展条件已具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 ,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有些问 题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要意识到乡村发展的复杂性 、长期性和内在规律性 ,要有选择地发展那些具有资源要素条 件潜力的村庄 。因此 ,提出科学谋划乡村发展的系统规划 、壮大农村优势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激发乡 村多元文明复兴和培育乡村内涵美等政策建议 。

农业研究与应用

  《农业研究与应用》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双月刊)曾用刊名:广西热作科技;广西热带农业,1988年创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 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鸿沟明显的城乡二元结 构仍是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结构性问题,比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6 年我国城乡居 民收入之比为 2.72(2017 年上半年为 2.79)①,这 是在连续七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基础上实现的, 但国际上通行的城乡收入之比基本控制在 2.0 :1 以内② [1]。还有城乡在公共资源设施配置、养老民 生保障等方面差距也不可小觑。如果这种二元结构局面不扭转,将会影响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2050 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 大目标。

  (一)促进乡村发展的阶段判断

  美日韩等国家通常在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快 速发展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最 终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在经济起步阶段, 也出现各种资源要素密集流向工业城镇,农业农村 发展受到抑制,城乡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突出的问 题。但在步入中高收入阶段后,及时准确实施了促 进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出乡村活力,提 升了文化魅力和生态优势,成功实现经济社会现代比一直处于 1.28-1.33 之间。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后,日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始终位于 0.86-0.97 之间, 转型进入了“农富城穷”时期。1970 年韩国启动了推动农村地区综合发展的“新村运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乡收入基本均等化,甚至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超过城市居民家庭。

  尽管这些发达国家转向促进农村发展的起始时 期不同,但均从 20 世纪中叶左右,逐步转变农村 发展战略和政策,由单纯保障和刺激农业生产转向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走农村经 济多元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美国乡村发展转 折点出现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西部大开发、产业 革命、新技术和新发明等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减 少了农业劳动力需求,农村人口开始持续流向制造 业和服务业,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1920 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 51.2%[2],支持政策转向 促进农业农村多元化发展。日本乡村发展战略可以 追溯到二战后,当时日本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大量 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城乡 差距扩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3]。为了解决这类难题, 日本在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振兴运动。韩国农村 振兴战略转变发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改善乡 村面貌,韩国倡导了“新村运动”,大力改造乡村 基础设施 [4]。从主要发达国家促进乡村发展的起步 时机来看,基本上是在完成或步入工业化、城镇化、 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后进行的。当前我国处于工业 化中后期、信息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中期、农业 现代化全面推进期①。因此,我国现在开始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条件已具备、时机已成熟。

  (二)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2020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是乡 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 形成之时。“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上世纪 70 年 代末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 想。2000 年 10 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步入新 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12 年,党的十八 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大 区别是“建设”与“建成”之异,意味着我们要完 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另一个重大区别是“全 面”之含义,并非“片面”或者少数人的,而是涵盖近 14 亿全体中国人的 ;而且不仅仅是指经济发 展,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的 发展。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仍是贫 困人口。截至 2017 年底我国现有贫困人口约 3000万,而这些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地区(从 2016年数据来看,农村贫困人口 4335 万,占全国贫困 人口的 77.8%),主要集中在那些资源恶化、环境 恶劣,甚至不具备基本生存生产条件的村庄,这也 是扶贫攻坚战的最后堡垒。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 有不到 3 年时间,越到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 越大、见效越缓。只有把脱贫攻坚与推动乡村振兴 有机结合,才能继续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才 能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才能坚持农业农村 优先发展,把更多公共资源优先向农村农业倾斜。

  (三)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时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2017 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 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035 年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 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 民富全面实现。乡村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 节。两个层面目标既是对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顶层设计,也区分出层次,有着必然联系。 尽管振兴农村工作艰巨而繁重,但有着广阔市场的 农村也是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 振兴的综合范畴,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 还包括治理体系、人才队伍、民生保障和生态文明 的振兴,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此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既及时推动了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又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 契合。乡村全面振兴后,从事农业农村生产与非农 工作只是分工职业化、区域生产专业化的不同,城 乡经济界限模糊与高度融合。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 2016 年《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15 我国人均 GDP 为 7990 美元,按 2005 年不变价折算为 6962.7 美元,依据钱纳里的“标准结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从信息化发展程度来看, 2013 年内蒙古、辽宁、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江苏进入信息化高水平发展阶段 的省份,而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处于信息化发展的中等水平阶段,因此我国信息化还处于发展期阶段,还有提高 的空间和潜力。从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 70% 以上,这一阶段也是城镇化稳定的 时期。2016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7.35%,可认为城镇化进入中期。从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来看,在农业科技 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全面推进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 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 始终不渝的贯彻实施。但有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要意识到乡村的复杂性、趋势性和规律性,否则就 会影响战略实施效果。

  (一)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十九大后各地积极响应号召,纷纷召开“动员 会”“誓师会”“宣讲会”,为乡村振兴营造了极佳 的思想氛围。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乡村振兴工作的 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能简单理解成乡村振 兴运动。不是短时期就要完成、就能完成的,不 能有一蹴而就的行政化思维。日本农村振兴运动 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1946-1960 年的粮食增产期、1961-1975 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和 70 年代末 -80 年代的经济稳定增长及新发展期,整个农村振兴 历经近 40 年 [3] ;韩国的“新村运动”从 1970 年到21 世纪初,也长达 30 余年 [5]。2017 年中央农村工 作清晰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 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经过 32 年的积累发展,与 日韩的农村发展周期基本一致。乡村振兴是一项复 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代产业 体系等等,首要任务是建立起乡村振兴战略的灵活 机制和政策框架体系,明确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战略要求、战略方针、战略路径、战略步骤、战略 措施等 ;然后进一步理顺城乡融合互动体制机制,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消除制约城乡要素流动的藩 篱 ;最后建立起完善的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 体系,彻底解决城乡鸿沟问题。

  (二)要遵循乡村发展的内在规律,避免脱离 现实条件而盲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根据基础情况实 事求是的推进,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在振兴乡村的 步伐上、力度上可以走的快一点,而经济欠发达地 区则应根据当地实际,稳步推进,切忌盲目追求速 度,搞成乡村建设大跃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 业兴旺是基础、是首位,是实现农民富裕的可靠保 证。从目前来看,要全方位、多元化增强农业农村 经济发展活力,发达国家通过生产条件改造、金融 扶持等综合性手段振兴农村,2014 年的美国新农 业法案依然不忘支持农村经济和社区发展项目,把

  农村发展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商业贷款和资助项目纳 入统一的商业支持平台 [6]。从目前来看就是要以推 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和培育农业农村新 动能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行政区 域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 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农村现存的有形、无形资源为 基础,将农产品生产、制作、加工以及流通、销售、 文化、体验、观光等要素与业态有效结合,增加产 品附加值,让农民更好地获得增值收益。在以往新 农村建设中,部分地区违背建设规律,更注重于人 居环境和村容村貌的改进,本末倒置。缺乏经济基 础和产业发展的农村建设不可持续,即使新建了一 批光鲜亮丽的楼宇和绿化工程,只能发挥有限的功 能。我们应该看到,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 背景下,违背乡村发展规律的成本和代价更加高昂, 违背农村建设规律的代价不仅仅是简单的利益与经 济问题,更是引发农村干群社会矛盾的直接引火线。 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更要注重质量、从 容建设,有历史的耐心。

  (三)要充分体现不同地方的乡土风格特色, 不能千篇一律地通用套用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差异较大, 振兴乡村方式方法也不同。针对不同产业和区域农 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与制约瓶颈,重点谋划和部 署一批产业振兴项目,探索不同产业和区域农业关 键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建立科学、规范、可复制、 可推广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支撑产业增产增效, 带动区域农业绿色持续发展。既可以有依靠特色农 产品、手工艺品的“一村一品”模式,比如实现特 色资源价值化,寻找农村特色资源并开发壮大,其 核心不仅在于寻找特色、开发特色并将其转化为产 业价值 ;也可以有农业庄园、休闲农业的带动模式, 以景观文化为主线条,依托农田、山林、建筑、河 湖等风光吸引游客,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旅游 观光于一体,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不论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都必须按照乡村振 兴的总要求,只有建立在乡村价值结构体系基础上 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离开乡村固有结构体系创造 一个新的体系不太现实。

  (四)培育壮大乡村经济活力,主要是那些具 有内生发展要素条件支撑的村庄

  有些村庄拥有红色资源,可以保护和弘扬红色 村庄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繁荣兴盛 ;有些村庄处于高寒冷凉、无污染的气候环境地带,这是培育有机农业的天然母体 ;有些 村庄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条件,可以把有机农产品 与民族传统文化交辉相映,展示人与自然相融共处 的和谐之美 ;有些村庄毗邻城郊结合部,可以借助 城市辐射做劳务输出、服务经营。但从上述村庄类 型来看,都是具有一定的发展要素资源的村庄。搞 活一部分村庄的经济活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当然在发展乡村经济中,一定要摆脱“荷兰病”,尤 其是以往那些矿产资源丰富的村庄大多走入衰败。

  (五)要正视部分村庄消失的不可避免性,不 要人为强行干预式的乡村发展

  随着我国在 2005 年前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 镇化率 30%-70% 的快速发展区间①,现在城镇化 率每年以一个百分比的速度在提高。随着中青年农 业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定居,形成农村空心化。所 以我们要看到一些自然村被整合,是符合村庄有自 身发展规律的,发达国家也经历了这一过程,就如 有学者研究表明“农村空心化未必是坏事”。但中 央一再强调,拆迁农村居民点或者撤并村庄,必须 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 用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前提条件。一些地方的农 民被上楼,就是简单化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实质。 我们既要认识到部分村庄撤并消失的趋势性和不可 避免性,只能适当引导,不能人为加速这一进程, 否则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社会经济后果。

  三、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精 神实质,全面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 工作和发展规划,以科学谋划乡村振兴规划为总抓 手 ;以加快培育壮大农村优势产业为载体,增强农 业农村经济活力 ;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 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协调发展 ;以政策支持引导为 途径,激发乡村功能多元文明复兴 ;以培育乡村内 涵美为目标,提升乡村综合性价值认同。

  (一)科学谋划乡村发展规划蓝图,从战略高 度认识振兴乡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是顶层做好设计,研究制定乡村振兴的系统规划、长远规划,同时也要筹划好近期工作,尤其 是“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实行面向长远的粗 线条轮廓边界,发挥规划引领和服务导向作用,统 筹乡村振兴的战略设计。二是分层排好任务,明确 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战略要求、战略方针、战略 路径、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制定好乡村振兴的战 术,从组织机构设置、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工程布 局、乡村振兴模式、乡村振兴格局等战术环节,深 入细致地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 标。三是基层抓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要靠广 大基层干部抓落实,因此抓好基层干部这一“领头 羊”,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至 关重要。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做法,实施青年农民 创业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返乡 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制定鼓励大学生到 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以 及其他农村公共服务机构任职的政策,在公务员录 用、研究生招考、干部任用等方面向任职大学生倾 斜。此外要强化农民职业培训,免费进行“绿色证 书”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 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 型农民 ;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龙头企业 经营人才、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力度。

  (二)加快培育壮大农村优势产业,进一步释 放农村发展活力

  一是促进产城融合。把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与新 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尤其是一些处于城郊或者受城 市经济生活带动影响深的农村,城镇化引发的聚集 效应能为农业现代化带来市场需求和结构转型,要 充分依托城市的经济集聚牵引作用,着力促进一、 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瞄准现代都市型农业精品点 位,发展低耗低排、高就业高效益的特色涉农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优特农产品的产加销等 专业村镇建设推动农民就近城镇化、就地市民化。 二是促进产村融合。基于农村的现有资源优势条件, 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选择特色资源作为重 点开发和培育对象,将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 与优势产业带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一村一品”向 优势产业带集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具体来说有 龙头企业拉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依托 型、政产学研支撑型和旅游文化主导型等模式,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结合乡村旅游, 借助电商平台等发展农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兴旺 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实施大型 龙头企业工程项目,以全面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产 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开发和 综合利用,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营 销,获得溢出效益,提升价值链。引导农产品加工 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专业化区域性产业集群,大 幅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积极推 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 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彰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 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四是促进 产权融合。建立在自愿和个人产权股份清晰的基础 上,实现产权共同拥有,发挥集体组织优势,解决 单户不好解决的生产困难,提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 动和整体合力。着力深化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全力 破解产业规模发展资金不足难题,推动现代农业发 展步入快车道。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农村市场 主体作为产权抵押融资改革工作的重点来抓,全方 位、多角度广泛宣传有关政策,推动融资主体范围 扩大。

  (三)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城乡融合协调 发展

  一是增强城乡要素互动。通过公共财政、价格 杠杆等手段,着力构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 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和拉动机制,推动资金、技术、 人才、土地等要素向农业流动。尽快把工业设备、 工业技术等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注重机具和技术 的集成配套,探索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 合途径,不断扩大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型农机化新装备实施范围,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建立覆盖广泛、内容全面的农业科研信息网络、 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基础数据库等形式,加快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信息技 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研发中的应用,建设以市 场为导向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城乡投资一 体。综合应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通过规划 引导、政策扶持等有效措施,克服市场不足和促进 资源更为科学合理的配置与流动。不断完善现有财 政支农政策框架,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 政策系统性和协调性,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前瞻性。 有效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 10% 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确保足额计提、专款专用。强 化中央和省级统筹,解决土地出让收益和农田水利 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三是拆除制约“四化” 融合互动的藩篱。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科学推 进证券、银行、金融服务等行业改革创新,进一步 发挥金融的带动作用。针对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突 出矛盾,关键是坚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原则,以 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为导向,通过一系列重大 制度创新解决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建立激 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落实金融机构支农责任。在 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力度的同时, 关键要明确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 款的比例应达到 60% 以上,并健全相应的考核制 度,改变农村资金外流局面。四是法治自治德治并 举推动乡村治理。构建乡村治理的法治体系,重点 从乡村组织管理制度、土地征用、宅基地流转等方 面,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构建乡村治理的 法治体系。提升村民自治能力,系统开展公民教育、 文化教育、法制教育,使村民充分认识其在村庄振 兴中的主体地位,夯实村民自治的基础。鼓励农民 自愿结合组成各种社会经济组织,以组织化的形式 参与乡村振兴发展,为农民利益服务。通过各种活 动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逐步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自立自 强的精神投身于农村建设中。

  (四)通过有机政策支持引导,激发乡村多元 文明复兴

  一是逐步树立文明的乡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专项行动,着力整治歪风陋习,推动形成积极向上 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宣扬和奖励“文明家庭”, 以良好家风汇聚成好的村风民约。大力弘扬以德孝 礼义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致力繁荣新时代乡村 文化,不断厚积文明土壤。二是复兴农耕乡土文化。 提倡农耕“文化自觉”,正确看待农耕文化的社会 地位,增强全社会保护农耕文化意识。支持科研院 所、文化单位和遗产保护民间组织等,积极参与农 耕文化保护和发展战略研究。通过生态农业、生态 旅游和生态补偿等途径,增加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 护资金来源,形成农业文化遗产长期自我维持和良 性发展机制。针对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农耕文化, 采取差异化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实现农耕文化整体 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保护。三是让乡情情感回归。 定期举办“乡情乡愁”行动,发挥“亲情、乡情、 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组织在外就业的游子、能人、企业家等支持和参与家乡产业发展。利用同乡联谊 会在资源整合、联接政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 主动宣传好、推介好家乡发展成就、创业环境和投 资前景,引导推介更多企业回乡参与家乡建设。结 合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为产业投资沟通 交流、协作发展搭建有效平台和载体,使乡情联谊 成为凝聚感情、共谋发展的坚强依托和精神家园。 四是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 育,通过“送教下乡”、“半农半读”等形式,对有 一定文化程度的务农骨干农民和职业农民开展非全 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分阶段培养,就地就近接 受正规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发展农业教育,强 化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能力,落实更多优惠政策,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兴业。

  (五)培育乡村内涵美,提升乡村综合价值软 实力

  一是修复乡村应具备的多元功能。随着乡村振 兴的逐步发展,农业农村除了传统的生产、生活、 居住等功能外,还应向乡村旅游、乡村教育、采摘 农场、自然保护、景观保护等新功能、新业态拓展, 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逐步传达出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 可持续性以及田园乡村的新诉求。二是完善绿色发 展补贴制度。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补贴标准、 真正做到通过补贴激励包括农民在内的参与主体自觉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以村为单位组 织开展生态培训,重点普及生态农业生产、生态乡 村生活等主题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村居民生态文明 意识与能力。三是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的农业生物 技术。引导和支持科研部门在资源高效利用、农业 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建立产、学、研、 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尤其是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研 发与组装集成,研发用于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 秸秆利用、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的机械。加强农业 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农田 生态系统管理、可降解农膜、节水灌溉等领域的技 术研发与组装集成,形成一批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1]曾国安 ,胡晶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J].山东社 会科学 ,2008,(10):47-53.

  [2]童玉芬 ,武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特点与问题[J].人 口与发展 ,2013,(4):37-45.

  [3] 谭海燕.日本农村振兴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安 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4,(5):25-28,92。

  [4]王桂林.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发达国家乡村规划和建设[J].世 界农业 ,2016,(12):179-181.

  [5]杨兴乾 ,杨子平.韩国振兴农村的历史及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师大学报 ,2008,(11):144-148.

  [6]王月荣 ,张秀珍.美国 2014 年新农业法案的特点 、影响及 其启示[J].世界农业 ,2014,(7):67-69,9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jingji/jingji/36676.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职称驿站郑重声明

1、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在线人员!
2、本站服务全面,包括期刊推荐、论文发表咨询、出版社出书等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咨询。
3、本站凭借多年的论文发表咨询经验,审核、发表成功率高。
4、本站在国际拥有多家自主经营出版社,出版服务有保证。

论文发表加急通道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