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论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金融论文发布时间:2020-08-21 08:46:53浏览: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研究范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科学全面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应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8-0080-06

  《天津经济》(月刊)1995年创刊,是由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市宏观经济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天津经济发展实际,重点反映天津经济宏观发展情况和经济运行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努力和不懈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需要面对国际国内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解决许多的困难与问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解决面临的国际国内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一、对经济高质量發展的认识——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进入新时代,在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科学论断,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的重要论断,为我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24,也就是从“有没有”阶段转向“好不好”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站在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站在了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站在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新起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成为高收入经济体的只有10%左右。只有那些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的国家和地区,才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成功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而那些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倒退。我国应借鉴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实现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当前,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实现社会生产各环节的循环畅通,以及产业体系完整化,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跨越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非常规性关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跨越常规性长期关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化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净化市场环境、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等,都要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指出:“辨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2]用辨证思维方法的“重点论”来分析和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重点是“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等等。这充分说明,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我国实际,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表现,是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局性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应该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能够不断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发展。

  二、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剖析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相互排斥和否定的变化,而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和拓宽了的变化,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要想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科学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全面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的需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3]需要是人的本质,生存需要的满足是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前提,人们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在自身力量和生产力发展的驱使下,才能把追求享受的需要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提上日程。所以,这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就是指享受的需要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

  1享受的需要。

  享受需要是一种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对高品质物质生活和内心精神生活的需要。主要有下述几方面:

  一是追求高质量的物质消费资料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追求更多更高质量的物质消费资料,期待更安全、稳定、便捷、舒适、环保的产品与服务,如安全的有机食品、宽敞舒适智能的家居环境、便捷的交通出行等。

  二是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马克思说过,“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与人的物质需要的有限性不同,人的精神需要具有无限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人们的精神生活享受不仅仅限于文学艺术、社会交往、旅游休闲方面,还包括科学研究、政治权利等内容。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更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到追求内心精神生活的满足上去。

  三是追求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是人的内在需要,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清洁的水源、优质的空气、优美的自然环境等日益成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准。

  四是追求科学的医疗保健的需要。医疗保健是为了达到保护人的生命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目的,医院、医生、护士、药品以及医疗设备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医护人员的服务精神应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需要,还应有备用的场所和防御条件,以便能在发生重大突发安全卫生事件时派上用场,发挥作用,满足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需要。

  2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高层次的需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面才能和力量”[5]。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体现在专业才智领域,又体现在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

  一是追求良好的高等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530,这就需要国家既具有能满足社会化需求的大众化大学教育,又具有能培养出“高精尖”人才的精英式大学教育,还有能培养兼具文化知识储备和深层次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教育。

  二是追求美满的社会主义伦理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们渴望有高雅的人文社会环境。人人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事准则,敬老爱幼、尊师重道,兄友弟恭、邻里和睦,家庭幸福、夫妻相敬如宾,同事互助和谐等等。

  三是追求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需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5人追求的社会和政治的参与,不仅包括民主、法治,还包括道德、自由、尊严等诸多内容,是一种把许多个人自然联系起来的、无声的、内在的人的价值实现的自由追求。

  四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公平正义内嵌于人的基因,是人类最深沉的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日益凸显,不仅追求结果公平正义,而且追求机会公平正义。机会和结果的公平正义不仅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人力资源的质量,还影响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水平。

  (二)科学认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毛泽东指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8]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总体上制约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科学地认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十分必要。

  1发展的不平衡。

  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繁荣稳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中诸多关联要素的力量不均、层次不齐、速度快慢不一、节奏不统一,使各要素间的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集中体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以及房地产供需失衡。

  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显得严重滞后,以致出现了一些人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民族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甚至丧失的严重问题。

  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别较大以及历史积淀下来的原因等,我国东、中、西部和各省区之间发展显著不平衡,呈阶梯式发展。在经济发展总量方面,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之和;在市场、产业、人才、科技、制度等方面,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即使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各局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城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均高于农村居民,不仅因为我国城镇发展的规模大于农村、速度快于农村、质量好于农村以及支撑城镇发展的诸要素优于农村,还因为城镇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好于农村以及其他社会公共服务质量高于农村。这也可看作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又一表现。

  五是群体发展不平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越发突显。一方面,低收入群体大部分面临着住房、医疗、教育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少数高收入群体的财富拥有量巨大,他们资产雄厚,追求高端消费,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间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反差。

  六是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高需求与生态文明发展滞后的不平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我国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空气污染严重,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明显短板,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2发展的不充分。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7]33纵向看我国的发展历程,生产力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横向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人均GDP不高,2018年为9608美元,在IMF发布的2018年世界人均GDP排名中位列第72位[9]。此外,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标志的城镇化率,在发达国家已达80%以上,而我國却只有50%,相差较大且城镇自身建设也不充分,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工业化尚未完全实现。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充分。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但这种转变还处于起步阶段,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需深化,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仍需从根本上解决。新动能在短时间内难以支撑起新经济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三是要素供给不充分。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技术、劳动力、管理、资金、制度等生产和经营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供给质量不高;在市场有效供给方面,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与人民不断加快升级的消费结构需求不相匹配,难以满足人民的服务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等。

  四是创新驱动不充分。科学不发达,高新技术发展不充分,尤其是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等仍需加强和拓展。虽然新旧产业融合速度加快,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但由于产业发展动力转换不足,它们的整体效能和规模还比较低,创新驱动增长新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充分。教育发展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事业发展较慢,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不完善,社会治理有待创新,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与实践有待加强,人民期待强烈的民生问题还未从根本上普遍解决。

  六是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不充分。社会要进步,人民的综合素质就必须相应切实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人民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等的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民综合素质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历史经验充分表明,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与我们在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相关。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结合社会实际,敏锐抓住并自觉围绕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安排部署党和国家全局的工作,是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问题的一条成功经验。

  三、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兼之国际环境风起云涌,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引领经济协调、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1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到目前为止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体科技水平仍高于我国。由于资源稀缺性上升和要素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加之当前全球经济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我国亟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突破外部约束,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产品供应链,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坚持动态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特征,使我国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形式。平衡发展与充分发展是紧密相关、不可分离的,既不是专门停下来进行一种发展,也不是先进行一种发展后进行另一种发展,而是在动态中实现两种发展的互相促进、互相协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特点,在协调发展中将形成新的生产力,以新的增量促进平衡发展,并为充分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3坚持经济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要求。因此,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植人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伦理范式。

  4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改革不停顿,开放不停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要坚持积极稳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扩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必然是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并获得伟大成就。

  5坚持成果共享发展。共享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与公平正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没有共享就谈不上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更不可能实现共享。这就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今中国实际、时代潮流、群众期盼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解决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加快形成良性的社会主义财富共享格局,使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也就不同[6]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破除了私有制和单一公有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在促进生产力快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完善,发挥国有企业主导地位,把国有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二是有利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三是有利于自觉革除影响充分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维护公平、提升效率、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一是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二是允许和鼓励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参与分配,有利于其他各种生产要素迸发活力,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推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要素报酬合理化。三是有利于促进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有效协同,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劳动成果。

  3坚持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市场协同运作,为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保障。二是有利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其所特有的优胜劣汰选择机制和激励功能,有效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配置效率快速提升,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深化。三是有利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自主调控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公平正义。

  (三)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

  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意味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思想的重要實践,是我们党根据新时代历史方位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1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积极推动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更广空间上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充分挖掘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让任何地区、任何人群掉队,更好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注重产业体系协同发展。一是提高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及研发资金占GDP的比重,注重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二是实行严格有序的金融监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以扶持制造业发展为中心,注重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三是通过技术岗位培训或与学校的密切合作,培养大批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注重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出台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促进青年创业创新。除了为创业青年提供办公设备和空间等“硬性”服务,还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及风险集资等“软性”服务。三是完善法律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良性竞争。

  (四)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国民经济的供需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保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共进,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1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24。为此,一方面是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效率,减少低端甚至无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进一步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是持续关注“去产能”、因城施策“去库存”、积极稳妥“去杠杆”、综合施策“降成本”、扎实有效“补短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进一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2健全新旧动能转换长效机制。实体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1]24,切实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一是培育新增长点。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战略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形成新动能。二是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3强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撑。基础设施网络具有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属性,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决条件。加强铁路、公路、水利、水运、航空、电网、物流、管道等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网络间的现代化和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形成基础设施的平衡充分发展新格局,为更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重要支撑。

  (五)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经济发展的源泉。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市场经济高效运行,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1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瞄准国际标准,切实引导和支持土地、金融、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集聚,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二是进一步完善涵盖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培训、咨询和市场扩展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方便办理经营事务的系统化服务,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加强企业自身发展。一是牢固树立产品质量第一的意识,在各个领域提高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二是兼顾效率优先,找出并填平以往高速发展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稳固基础。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突出主业,培育传承更多“百年老店”并向国际化、高端化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1]25,“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25。富于创新的企业家、劳模和工匠,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群体。要充分发挥富于创新的企业家、劳模和工匠等人力资源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肆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应对当前疫情严峻挑战、稳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长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1提高全局统筹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认识。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些因行政分割而导致不能充分连接的问题。为此,应切实提高各级各部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全局性认识,构建有力统筹组织,搭建协同发展平台,全局部署、系统协调,疏通堵点、接续断点、激活盲点,解决好“信息孤岛”问题,处理好整体统筹与地方实践的关系,破除制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2改革适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适应数字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有巨大需求。马克思说:要“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6]195。为此,应加快高校对人工智能、数据管理、科技金融等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专业设置,并使部分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实现跨学科融合;甚至还需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从开始就培植从业者的数字化技能和消费者的应用技能。

  3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蕴含着跨领域、创新、资金、技术、人才等多重风险,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地方难以独自承担,需要通盘考虑设计,必须创新中央、地方、部门、企业、社会力量甚至是个人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激发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进一步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4(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3.

  [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9年4月)[R]. 國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服务部,2019.

《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论》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论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jingji/jinrong/42830.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