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BIM应用下项目主体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计算机应用论文发布时间:2021-12-31 09:05:42浏览:

   摘 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任环境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促使工程项目主体间合作创新并提升其绩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关系交换理论和媒介同步理论,引入基于BIM的信息共享质量和协调可视性两个重要变量,构建了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99份建筑企业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不仅直接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还通过信息共享质量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合作创新绩效;协调可视性不但正向调节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信息共享质量之间的关系,还增强了信息共享质量的中介作用,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关键词:信任合作方;我方的被信任感;信息共享质量;协调可视性;合作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21)06-0076-08

  doi:10.11847/fj.40.6.76

信息通信技术

  《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双月刊)2007年创刊,主要是反映国内外信息通信技术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信息通信技术交流平台,推广先进信息通信业务和应用,为我国建设信息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服务。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trust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are the key factors in promoting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among project stakeholders. Based on therelational exchange theory and media synchronicity theor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wo important variables of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ordination visibility based on BIM, and build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feeling trusted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299 survey data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feeling trusted not only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ffect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partial mediation role of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ddition, coordination visibility not only positivel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er-organizational trust, feeling trusted and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also enhances the mediating of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haring, which means there exis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Key words:trust in the partner; our feeling trusted;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haring; coordination visibility;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1 引言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作為一种有望解决长期困扰建筑业绩效问题的创新方法之一[1],不仅可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质量和进度进行有效管理,而且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合作创新绩效取决于系统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2]。相关调查显示,合作伙伴间的不信任关系使得14%的合作公司不得不推迟或放弃他们的创新项目。同时考虑到BIM支持不同参与方通过BIM平台进行信息共享[3],故BIM应用下设计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将发生在虚拟环境中,而建立和维护信任,对于虚拟情境下项目的合作创新绩效至关重要。因此,当BIM跨越组织构建共同的协作平台时,基于项目的组织间信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突出。

  合作创新绩效的研究多以知识、能力和关系治理为主题。如Wu等[4]研究指出相比于契约治理,组织间的信任更容易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然而,并未有学者将组织间的被信任感作为合作创新绩效的前因变量进行深入讨论。鉴于感知的信任会导致被信任的人有义务或责任去履行信任者的期望职责或任务[5],有利于构建组织间良好的创新互动氛围和优化创新决策过程。故本研究基于BIM应用下项目的设计方和施工方合作视角,重点关注信任的两种表现形式(彼此的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其次,关系交换理论认为信任环境会使合作伙伴变得更加团结,促进组织间的合作行为,提高双方的合作绩效[6]。而信息共享行为作为沟通和协作过程的核心活动,有助于在基于信任的合作创新中创造共同价值[7]。同时考虑到在应用BIM的项目中,设计方和施工方将共用一套BIM模型,有助于改善双方信息交流和交换的质量,故本研究引入信息共享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此外,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信息共享质量-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边界,即基于BIM的协调可视性的调节作用。Dube和Robey[8]研究指出基于信息技术的协调可视性可以更好地评估协作工作中计算机介导的交互过程。同时,媒介同步理论也指出媒介能力和执行任务所需的通信流程之间的匹配是媒介有效使用的前提[9]。当媒介能力与流程保持一致时,绩效将得到增强。而在应用BIM的项目中,基于BIM的协调可视性是信息分析结果的呈现,不仅有助于增强合作方对我方技术水平的信任,而且提高了信息的整合和共享质量。最后,本研究整合信息共享质量的中介作用和协调可视性的调节作用,提出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以便明晰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微观机理。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有关于信任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多基于信任他人这种单方面的视角,而本研究将被信任感从信任的研究中独立出来,从关系交换理论视角探讨了项目管理领域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第二,以往信息共享质量的研究多关注信息共享本身的质量,缺乏信息共享的途径对信息共享质量的影响。而本研究将通过评估BIM对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必要性和有用性的影響程度来衡量信息共享质量,充实了信息共享质量的研究。第三,基于媒介同步理论,将协调可视性作为边界条件进行分析,丰富了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研究体系。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

  Rousseau等[10]将信任定义为基于对他人意图或行为的积极预期而愿意承担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被信任感是指被信任的一方对自己是否被其他人信任的感知[5],这种感知不仅是工作角色主动导向的一种心理授权,而且会使被信任的人觉得有义务、有能力、有信心去实现信任者的期望。

  信任通过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动机影响合作伙伴的行为。组织间信任互动有助于供应链中的其他参与者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新颖的想法,进而做出创新决策,促进创新活动,提高合作创新的价值和绩效水平[11]。同时,Bechky和Okhuysen[12]研究发现针对项目环境中的特定问题和不可预见的情况,基于信任的合作组织更有可能拥有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过程创新能力将促进组织整合和链接创新过程,增加创新活动的数量、多样性和参与度,突出合作创新的竞争优势。此外,相关研究表明,信任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低信任环境会阻碍创新[13],降低合作创新绩效。

  信任是导致他人积极互动的归因。我方的被信任感会触发皮格马利翁效应[14],增强我方的受尊重感和安全感,缩短组织间的心理距离,促使我方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意愿和合作行为[15]。Laan等[16]研究指出承包商的被信任感可能会增强其遵守职责的意愿,并向业主反馈有价值的策略。Lau等[17]研究发现感知到业主信任的承包商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更强的信心,并以更值得信赖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加强与业主的工作关系。此外,关系交换理论认为良好的合作行为能促进合作绩效的产生。Wu等[4]研究也发现组织间的合作行为会对合作创新项目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故本文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 信任合作方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 我方的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信息共享质量的中介作用

  Shih等[18]将信息共享质量定义为在协作过程中协作技术对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必要性和有用性的影响程度。项目合作伙伴通过合作创新平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便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竞争环境,更容易地将知识和信息整合为一体,优化协同效应,提高绩效指标[19]。考虑到工程项目中设计和施工环境的碎片化以及需要在不同的参与方间交换大量的信息,BIM对协作的支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需要。Liu等[20]研究指出BIM技术的出现改变了项目主体间信息共享的方式,设计师和承包商在BIM环境中紧密合作时,彼此间会通过BIM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以帮助合作伙伴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期望,预测他们的行动,并表现出互助的意愿。故本研究通过评估BIM对工程项目主体间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必要性和有用性的影响程度来衡量信息共享质量。

  Al-Hakim[21]研究指出供应链组织间有效的信息共享需要信任和承诺为基础,并强调信息共享质量取决于信任水平。刘刚和王岚[22]研究也表明相互信任能显著促进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被信任感更强调对他人积极期许的感知及对他人乐于承担风险的认知,我方基于对合作方的合理风险分担、重要信息共享、共同制定决策问题以及对我方委以重任等行为进行感知,将激发我方的受尊重感,深度唤醒合作方对我方信任的认知,同时激励我方履行有利于合作方的行为[14],进而分享及时、有用和必要的信息。而BIM的出现弥补了工程项目中以纸质文档为主要信息交流方式的不足,更多的项目主体倾向于通过BIM平台交换信息,提高了信息共享质量,促进了更好的沟通[20]。此外,创新是信息和知识整合的过程,Wang和Hu[19]研究发现供应链网络中积极共享知识和信息的行为将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参与合作创新活动的机会,获得更高的合作创新绩效。Yang等[23]研究指出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共享能够协调参与者之间的沟通,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优化创新绩效的决策过程,进而推进创新活动的实施和提高创新绩效水平。故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 信息共享质量在信任合作方与合作创新绩效间具有中介作用。

  H4 信息共享质量在我方的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间具有中介作用。

  2.3 协调可视性的调节作用

  Shih等[18]将协调可视性定义为在协作工作中使用协作技术对组织间工作流程、协调过程和协调结果可见程度的影响,而协作技术用于协调和沟通协作工作的可视性主要取决于技术使用与组织惯例的契合程度。鉴于工程项目中动态和分散的物理环境,基于BIM的协调可视化功能与项目工作流程、协调过程和协调结果的信息流之间的匹配是提供流程透明度的重要方式[24]。故本研究通过评估BIM对工程项目主体间工作流程、协调过程和协调结果可见程度的影响来衡量协调可视性。

  BIM作为项目主体间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工具[20],主要应用于协调复杂项目系统。Grilo和Jardim-Goncalves[25]研究认为工程项目中完整的3D-BIM模型能够将施工性和施工顺序透明化,达到可视化整体施工进度的效果,促进组织间一致的群体行为,减少信息交流和交换过程中的障碍。所以在信任合作方或感知到合作方对我方信任的状态下,我方利用BIM对工作流程、协调过程和结果的可见程度会影响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的水平,增强我方分享及时、必要和有用信息的意愿。此外,Shih等[18]研究指出协调可视性能够为组织间不同类型的依赖关系提供关键信息,并指出协调和沟通过程的可视性有助于参与者创建有价值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组织间信息共享质量。故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 协调可视性正向调节信任合作方与信息共享质量之间的关系,即当协调可视性高时,信任合作方对信息共享质量的正向影响较强。

  H6 协调可视性正向调节我方的被信任感与信息共享质量之间的关系,即当协调可视性高时,我方的被信任感对信息共享质量的正向影响较强。

  2.4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H3和H4是研究信息共享质量在组织间信任、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H5和H6是研究协调可视性对组织间信任、被信任感与信息共享质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整合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的理论推导逻辑[26],本研究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具体而言,组织基于BIM的协调可视性较高时,组织间的协调和沟通过程将置于更加安全和透明的环境中,沟通网络、用户行为和知识的可视性将有助于减少用户对群体沟通中多数不利影响的恐惧,增强组织间的信任氛围和促进组织间更加积极的信息共享互动,提高合作创新绩效。反之,如果协调可视性较低时,组织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多,监控需求成本升高,不利于项目主体间信任环境的构建和信息的共享,进而降低合作创新绩效水平。故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7 协调可视性正向调节信息共享质量在信任合作方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所发挥的中介作用。

  H8 协调可视性正向调节信息共享质量在我方的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所发挥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资料。调查对象主要为项目的设计方或施工方中参与BIM应用的专业人士,包括设计师、项目经理、BIM咨询顾问和项目工程师等。原因在于设计方和施工方是BIM在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应用主体,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样本的潜在偏差。此外,本研究所调查的项目类型涉及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和铁路、公路工程等,并要求被试者选择最近完成的基于BIM的项目回答问题,以提高记忆的准确率。正式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9年1月至4月,共计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复299份,有效回复率为74.8%。

  在299个有效样本中,项目设计方占37.4%,施工方占62.6%;组织使用BIM技术的历史方面,不足2年的占33.1%,2~5年的占41.5%,5~8年的占13.4%,8年以上的占12.0%;组织所有权形式方面,民营企业占28.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54.5%,外资企业占11.4%,其它所有权性质企业占5.7%;项目规模方面,低于5000万的占21.4%,5000万~2亿的占36.1%,2亿~10亿的占24.7%,10億以上的占17.8%;项目持续时间方面,不足2年的占26.1%,2~4年的占50.8%,4~6年的占14.0%,6年以上的占9.1%。

  3.2 变量测量

  本研究的测项均来源于现有文献中的成熟量表,并根据实际背景进行了修改。测项初步完成后,通过电子邮件对23名设计人员和BIM工程师进行了预调研,初步检验相关构念的有效性。根据预调研的反馈,对问卷中部分测项进行修改完善。正式问卷中,除控制变量外,所有变量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进行评估(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根据Zhang等[27]的研究结果对信任合作方和我方的被信任感进行了测度,其中信任合作方的测度包含7个题项,典型题项如“我方相信合作方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均能胜任”;我方的被信任感的测度包含4个题项,典型题项如“合作方会对我方委以重任”。基于Wu[28]的研究成果对合作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包含5个题项,典型题项如“在最近完成的应用BIM的项目中,双方通过合作提高了项目的质量”。借鉴Shih等[18]开发的3个题项对信息共享质量进行了测度,典型题项如“我方愿意使用BIM技术与合作方分享及时的信息”,而本研究中的“信息”是指受访者在使用BIM技术进行协作工作时访问的文件、电子邮件和图表输出。采用Shih等[18]的研究成果对协调可视性进行了测度,包含3个题项,典型题项如“通过BIM技术我方能够理解协作工作的工作流程”。此外,为了避免其它变量对BIM应用下项目的合作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本研究选取组织使用BIM技术的历史、组织所有权形式、项目规模和项目持续时间作为控制变量。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降低共同方法偏差对调查研究的不利影响,本研究调查中,一是要求被邀请者选择最近完成的基于BIM的项目回答问题,以提高被邀请者记忆的准确率,减少可能的反应偏差。二是被邀请者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和不同类型项目,降低了因测量环境导致的共同方法偏差。此外,本研究对变量进行了Harman单因素检验,第一个公因子解释了37.82%的方差,未超过40%,表明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较小。

  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α进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有效性检验。信任合作方、我方的被信任感、信息共享质量、协调可视性和合作创新绩效量表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950、0.905、0.849、0.926、0.950,均大于0.8,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其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对研究变量的区分效度进行评估。分别建立五因子、四因子、三因子、二因子和单因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信任合作方、我方的被信任感、信息共享质量、协调可视性和合作创新绩效五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最佳(λ2/df=1.686,GFI=0.913,NFI=0.943,RMSEA=0.048),表明本研究的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4.3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360,p<0.01;β=0.427,p<0.01),信息共享质量与合作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383,p<0.01),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信息共享质量显著正相关(β=0.398,p<0.01;β=0.487,p<0.01),这些结果为假设验证提供了初步数据支持。

  4.4 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和Bootstrapping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同时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在构造交互项时,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

  4.4.1 主效应的检验

  为检验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构建以合作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的模型1和模型2。由表1可知,信任合作方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模型2,β=0.248,p<0.001),我方的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模型2,β=0.350,p<0.001)。因此,H1和H2得到支持。

  4.4.2 中介效应的检验

  为检验信息共享质量的中介效应,构建模型3、模型4和模型6。回归结果显示: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信息共享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模型6,β=0.287,p<0.001;β=0.403,p<0.001),信息共享质量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3,β=0.391,p<0.001)。在模型中加入中介变量信息共享质量后,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仍然显著,但系数明显降低(模型4,β=0.197,p<0.001;β=0.278,p<0.001),而信息共享质量对合作创新绩效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4,β=0.178,p<0.01)。由Baron和Kenny[29]的中介变量检验方法可知,H3和H4得到部分支持,即信息共享质量在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4.4.3 调节效应的检验

  为检验协调可视性对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信息共享质量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在模型6的基础上依次加入协调可视性、信任合作方和协调可视性的交互项以及我方的被信任感和协调可视性的交互项,构建模型7和模型8。由表1可知,信任合作方和协调可视性的交互项对信息共享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模型8,β=0.130,p<0.05),我方的被信任感和协调可视性的交互项对信息共享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模型8,β=0.144,p<0.01)。因此,H5和H6得到验证。为了检验调节效应是否与原假设一致,作出如图2、图3所示的调节效应图,刻画不同程度协调可视性下信任合作方和我方的被信任感对信息共享质量影响的差异。

  4.4.4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Bootstrap程序检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不同协调可视性水平下的中介效应如表2所示。低协调可视性水平時,95%置信区间(-0.007,0.094)包含了0,说明信息共享质量在信任合作方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而在高协调可视性水平时,信息共享质量的中介效应值为0.181,95%的置信区间为(0.097,0.265),不包含0,中介效应显著;两水平下,中介效应的差值为0.143,95%的置信区间为(0.069,0.225),不包含0,差异显著。可见,协调可视性增强了信息共享质量在信任合作方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H7得到支持。同上分析可得,协调可视性也调节了信息共享质量在我方的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协调可视性越强,信息共享质量在我方的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强,H8也得到支持。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基于BIM对构建信息共享及可视化平台的重要支持,本研究结合关系交换理论和媒介同步理论,将信息共享质量作为中介变量,协调可视性作为调节变量,深入探究了BIM应用下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首先,信任合作方与合作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即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关系将促进组织间的合作行为、优化创新互动氛围和增强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合作创新绩效。上述结论与Wu等[4]的研究发现具有一致性。其次,我方的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即感知的信任有助于增强我方的安全感,缩短组织间心理距离和创造积极的合作创新环境。

  (2)信息共享质量在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这为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提供了额外的支持。组织间的信任和被信任感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和增加信息共享。同时,对于高度相互依赖的协作工作,信息共享会促进组织间建立一致的群体行为,提升合作创新绩效指标。此外,组织间的信任和被信任感会激发组织间有效的互动,而信息共享行为仅作为互动的一种形式,因此信息共享质量并不能完全中介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可视性不仅正向调节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信息共享质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正向调节信息共享质量的中介效应。基于BIM的协调可视性提高了组织间工作流程、协调过程和协调结果的透明度,使得项目的管理状态变得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了组织双方对彼此技术水平的信任,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故高协调可视性会促进信任状态下信息共享质量。此外,协调可视性显著增强了信息共享质量在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在协调可视性的影响下,“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信息共享质量—合作创新绩效”这一影响机制还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5.2 理论贡献

  首先,现有研究仅探讨了信任他人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并未深入考虑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对信任关系的感知区别。因此,本研究将被信任感从信任的研究中独立出来,深入剖析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将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关系交换理论相结合,突出了彼此信任作为交换实体的重要作用。

  其次,区别于“组织间信息交流所达到的、与其要求的一致程度”的信息共享质量一般定义,本研究重点关注协作技术对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必要性和有用性的影响程度。从BIM视角剖析了信息共享质量在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打开了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黑箱”。

  最后,本研究將协调可视性和媒介同步理论相结合,为揭示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此外,与传统的调节效应相比,本研究采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能更清晰地阐释“组织间的信任和被信任感—信息共享质量—合作创新绩效”整体关系如何随基于BIM的协调可视性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微观作用机理。

  5.3 管理启示

  本研究为项目相关方提供了如下管理启示:

  第一,项目相关方成员要意识到信任和被信任感的重要功能。信任合作方不仅意味着我方愿意承担合作风险,而且给予合作方积极期望的暗示,这种暗示会促进组织间创新活动的实施和创新决策的执行。因此项目相关方的高层管理者应关注合作方对组织间信任氛围的感知,及时了解合作方的工作需求和困难,并提供可行的指导建议和必要的资源支持。同时,被信任感代表着一种积极的赞美,受托人往往愿意接受这种信息,这对受托人自尊心、安全感和重要性认知的建立至关重要,故项目相关方也应该积极从合作方的行为中感知其对我方的信任程度,如合作方提出合理风险分担的建议、分享重要的信息、与我方共同商议重要决策问题等,通过感知合作方的信任行为,进一步夯实组织间的信任基础,提高双方的合作创新产出。

  第二,项目相关方应重视跨组织项目中基于BIM的信息共享质量的作用。BIM的应用改变了建筑企业间信息共享和协作的方式。因此,项目相关方应制定基于BIM的信息共享策略,着重提高信息整合和优化能力,进一步增强BIM应用下信息共享的质量。同时,信息共享是企业向合作创新伙伴展示其拥有潜在价值知识的有效方式,这一信号增加了合作伙伴对与我方合作成功的信心,故项目相关方也应制定信息共享的激励措施,提高组织成员信息共享的意愿。

  第三,项目相关方应加强基于BIM的可视化能力。BIM的可视化功能将组织间的合作过程置于更加透明的环境中,通过参与方之间的相互监督,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故项目相关方不仅应加大企业BIM可视化板块的专用性资产投资,优化基于BIM的可视化平台,而且应该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教育活动,以提高员工对基于BIM的可视化功能的运用能力。

  5.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是由设计方或施工方参与应用BIM的专业人士填写,并未对项目的设计方和施工方进行配对调研,可能会导致所收集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同源偏差,因此,未来研究可通过配对调研等方法进一步探讨BIM应用下项目的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其次,信息共享质量是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与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中介变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客观存在的其它中介变量。最后,本研究是在组织间信任和被信任感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微观机理,未来可以研究信任和被信任感的前置因素,进一步拓展该研究框架。

  参 考 文 献:

  [1]Froese T M. The impact of emer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project management for construction[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0, 19(5): 531-538.

  [2]Song J. Innovation ecosystem: impact of interactive patterns, member location and member heterogeneity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Innovation, 2016, 18(1): 13-29.

  [3]Isikdag U, Underwood J. A synopsis of the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A]. CIB World Building Congress W78 Track[C]. Salford, 2010.

  [4]Wu A, Wang Z, Chen S. Impact of specific investments,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behavio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7, 35(3): 504-515.

  [5]Lau D C, Liu J, Fu P P. Feeling trusted by business leaders in China: antecedent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value congruenc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24(3): 321-340.

  [6]Heide J B, Miner A S. The shadow of the future: effects of anticipated interaction and frequency of contact on buyer-seller coope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35(2): 265-291.

  [7]Kedia B L, Mukherjee D. Understanding offshoring: a research framework based on disintegration, loc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advantages[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9, 44(3): 250-261.

  [8]Dube L, Robey D. Surviving the paradoxes of virtual teamwork[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09, 19(1): 3-30.

  [9]Niinimaki T, Piri A, Lassenius C, et al.. Reflecting the choice and usage of communication tools in global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s with media synchronicity theory[J]. Journal of Software Maintenance & Evolution Research & Practice, 2012, 24(6): 677-692.

  [10]Rousseau D M, Sitkin S B, Burt R S, et al.. Not so different after all: across-discipline view of trus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3): 393-404.

  [11]Maurer I. How to build trust in inter-organizational projects: the impact of project staffing and project rewards on the formation of trus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0, 28(7): 629-637.

  [12]Bechky B A, Okhuysen G A. Expecting the unexpected? How SWAT officers and film crews handle surpris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54(2): 239-261.

  [13]Chou Y K. Three simple models of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J]. 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6, 35(5): 889-912.

  [14]王雪青,許树生,徐志超.项目组织中发包人风险分担对承包人行为的影响——承包人信任与被信任感的并行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7,29(5):131-142.

  [15]Salamon S D, Robinson S L. Trust that binds: 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felt trus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8, 93(3): 593-601.

  [16]Laan A, Noorderhaven N, Voordijk H, et al.. Building trust in construction partnering projects: an exploratory case-study[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11, 17(2): 98-108.

  [17]Lau D C, Lam L W, Wen S 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feeling trusted by supervisors in the workplace: a self-evaluativ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4, 35(1): 112-127.

  [18]Shih H, Lai K, Cheng T C E. Examining structural, perceptual, and attitudinal influences on th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use[J].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015, 17(2): 455-470.

  [19]Wang C, Hu Q. Knowledge sharing in supply chain networks: effect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capabilit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Technovation, 2017, 94-95: 102010.

  [20]Liu Y, Van Nederveen S, Hertogh M. Understanding effects of BIM on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7, 35(4): 686-698.

  [21]Al-Hakim L. Trust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performance gap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Quality, 2011, 2(4): 359-372.

  [22]劉刚,王岚.公平感知、关系质量与研发合作关系价值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8):25-33.

  [23]Yang M, Wang A M, Cheng K. The impact of quality of IS information and budget slack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Technovation, 2009, 29(8): 527-536.

  [24]Sacks R, Treckmann M, Rozenfeld O. Visualization of work flow to support lean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9, 135(12): 1307-1315.

  [25]Grilo A, Jardim-Goncalves R. Value proposition on interoperability of BIM and collaborative working environment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0, 19(5): 522-530.

  [26]Treem J W, Leonardi P M. Social media use in organizations: exploring the affordances of visibility, editability, persistence, and association[J]. 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2013, 36(1): 143-189.

  [27]Zhang L, Huang S, Peng Y. Collaboration in 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the effects of trust and formal contracts[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30(4): 262-273.

  [28]Wu A. The mediating roles of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investments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6, 28(2): 217-230.

  [29]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173-1182.

《BIM应用下项目主体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BIM应用下项目主体间信任和被信任感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keji/yingyong/46193.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