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从徽州民居看地域性建筑的生态性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布时间:2011-04-28 15:31:44浏览:

  [摘要]:地域性建筑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文章从生态性的角度出发,从徽州建筑的生态观、设计观入手,分析了中国地域性建筑的在生态性方面所表现出的生态节能思想。今天的建筑设计要借鉴地域性建筑生态性特点,将它运用到建筑规划与设计中。
  [关键词]:地域建筑,徽州民居,自然,生态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古今中外,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一些大家熟知的成功案例: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工程,创造了有利于更新破旧危房的“新四合院”住宅模式;贝聿铭的香山饭店用简洁朴素、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上海金茂大厦对中国“塔”的联想;还有云南民族博物馆,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等等。或许这是表现了开放的地域特征而为世人赞赏,然而“地域”面对网络时代,虚拟空间与场景,经济全球化等,正慢慢地被“现代人”所遗忘和不屑一顾。否定传统与地方性的存在所导致的千篇一律,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若不加批判的采用西方模式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但肤浅地模仿地域传统也并非良策,这样做,既不能更新传统之内涵,也不能适应今日之需求。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民族的伟大国家,领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多变,气候多样,地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从建筑史看,地域性建筑的变化远远大于时间上的变化,因此地域性建筑已成为中国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如我国各地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好比生物链一样维系着中国建筑文化的新陈代谢和多样均衡;多数官式建筑的基本建造手法也都是从民居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并使之广泛传播的,因此地域性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
  
  1.地域建筑的生态性
  
  地域性建筑旺盛的生命力是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我国气候种类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地形包括平原,河谷,高原,丘陵,沙漠等,在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里,地域建筑如遍地开花般的应运而生,如江南水乡、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客家建筑文化、干阑式建筑文化、蒙古包、新疆维族民居,西藏的藏雕楼、北方的四合院,纳西族的井干式木楼房、西北的窑洞等等,这些不同的营造方式,成为对自然的某种程度上的诠释。
  
  地域性建筑显示了一定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各地的地域性建筑因当时当地的交通,经济及政治等条件的制约,形成了朴素的世界观,在建造是自发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典范。这些可再生、可循环的物质减少了建造全过程的能源消耗,并达到一定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地域性建筑的光线、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能,不是以人工照明和空调来完成的,而是靠不同的空间布局来调节的,对于能源危机的今天有普通使用的指导意义,如新疆民居以厚生土墙,草泥屋面保温蓄热,并以空间组织避免风沙侵袭;北方窑洞的很为特性机动暖夏凉;简便易行的蒙古包以流线来组织通风;广泛流传的合院体系,在保证了安全,防风、防沙的情况下,将院落数量,形状,大小及建筑单体加以变化组合,来应对不同的规模和环境。
  
  地域性建筑的这些特点,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建造观念,使地域建筑达到了一定的生态性,以徽州民居为例,我们来进一步的说明地域建筑的生态性特点。
  
  2.徽州民居的生态性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其中的风水理论寻求天、地、人之间最完美和谐的环境组合,体现原始的生态观。徽州古村落中典型的模式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即所谓“枕山、环水、面屏”,“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徽州古村落的建筑规划、设计营造均无一例外的要与地形地貌、朝向风向、防灾避灾等要求符合“后高前低”、“狭长天井”、“封火马头墙”等是其共有的特点。从风水理论看来,居所的选择,无论其方位、规模、内外空间的界定和流通,都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对“生气”的迎、纳、聚、藏等处理手法来感受自然,使居所与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无论是城、还是单座民居,选址模式和意象都非常讲究寻理想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背山可以挡住冬季北方袭来的寒流,面水可以接受夏东南的凉风,向阳可获得良好的日照,近水可提供足够的饮用水及农田用水,既便于交通,又利于排除雨雪积水,防止洪涝淹没房屋,同时还改善了视觉的封闭感,使建筑层次优美,利于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徽州民居的重要特点是以天井为特点的四合院布局(如图一)。民居朝向以东或东南向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并顺应当地主导风向,有利于形成室内自然通风采光。房屋进门多为天井,通过天井合理组织室内自然通风、汇集雨水、夏季遮阳、冬季采光,直接利用太阳能并结合种植绿色植物,具有改善环境和调节微气候的功能。太阳能被认为是21世纪的能源,洁净、安全、无污染、永存。太阳能热利用和光电转换系统已列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新技术革命的内容,综合利用太阳能采暖、采光、照明、供热水、可改善室内环境温度、光照情况和生活卫生条件。
  
  一般正屋面阔三间,中间堂屋面临天井敞开,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动中心。两边厢房,堂屋两边的次间是卧室,卧室一般向外墙都不开窗,但均有开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满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减少通过窗散失热量,也符合聚财的思想。屋内
  图一以天井为特点的四合院布局
  的采光、通风、排水全依赖于天井,天井的设计,即“四水归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状大都为矩形,柱网尺寸接近现代模数,开间不
  大,进深较大,使住宅的传热耗热值较低,能耗较少。“四合院”建筑通过其建筑形式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和天然的生态节能思想。  
  建筑材料的选择运用及建筑细部构造的合理度直接影响建筑的建造、维护、运营中的能源消耗。徽州民居多为木构建筑,使用当地廉价低能耗的建筑材料,经过防火、防腐、防潮、防虫等工艺技术处理,以保证木结构的耐久性,充分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如图二)。木构件较为标准,便于统一制作、装卸维修和重复利用。民居建筑的围护结构大都为砖石空心墙,砌筑时与木构架间留出空气层,以隔离外界传热和室内散热,并保持室内温度。砌筑时与木构架间还用铁壁虎和榫头砖将围护墙固定在木构架柱上,以增加砖墙稳定性,同时也起到防潮防火隔
  
  图二以木构为主的徽州民居
  断作用,保护内部木构架。木楼层表面铺设方砖,以利防火和隔音。这些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能源,体现传统的保温、隔热、防火等建筑节能与安全设计,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可靠度。
  可以看到,传统徽州民居,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能源,在自然采光、卫生通风、隔热保温、选材构造等方面上所运用的技术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节能设计思想,它为现代生态建筑设计在提高建筑环境的经济性、舒适性方面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
  
  3.地域性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地域性建筑对环境的应对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长久以来,地域性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建筑与环境不断推进、优化的创造过程,并在当时条件下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和领先地位。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它们之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推动与协调的关系,和则留,不合则去,只有主动地应对和不断地创新,才能使世代传承的地域性建筑文化适应时代需求,长久的延续和发展下去。
  当今的地球已经相当脆弱,水土流失、地理下降、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损、生物多样性失衡的等等,这些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善待自然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可持续发展涉及指导原则》中提出了“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其中包括: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材料,避免能耗;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是能源策略等等。
  
  4.结语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了新的建筑形式的产生,传统“天人合一”的建造观念及工艺的原始性,使地域性建筑达到了一定的生态性,但因技术落后和效率低下而不以推广,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满足高效的节能,因此地域性建筑的延续应利用高新技术,在建造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达到全方位的低能耗,这是建造真正生态型建筑,改善未来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凯瑟琳•斯塞《地域风格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胡善风、李伟《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
  [3]卢求《城市生态节能建筑发展趋势》,中华建设,2006
  [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03

《从徽州民居看地域性建筑的生态性》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从徽州民居看地域性建筑的生态性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yishu/shehui/8450.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