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新观点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布时间:2017-07-13 12:00:25浏览:

   文章是一篇文学论文,主要讲述了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和新管理政策研究模式等等。本文选自:《文学理论前沿》,《文学理论前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文学理论前沿杂志投稿论文

  摘要: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发表、接受的全过程来看,虽然没有传统刊物的审稿关卡、没有发表的限制,但是,从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现象看,传统文学的评奖征文大赛等运作方式也被网络文学所吸收。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批评,文学发展,文学政策,文学研究,文学论文

  一、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

  网络文学可以区分为两种。其一是网络仅仅是载体。所载的是此前用传统方式书写的文学,并且是已经历久而成为经典文学。现在,人们看到了网络具有的巨大的传播力量,从而将这些经典文学输入网络,使之在网络这个巨大而迅速的载体上被更多的读者阅读。这种情形是传播意义上的。其二是在网络上书写、发表、被阅读和产生互动效应,由此而具有仅仅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文学样式。这种网络文学正是我们所关注的,因为这种情形是以前传统文学所没有的,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介入了文学生产,从谴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所引发的问题也最为突出。

  网络文学产生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它的快捷、方便、充分地自由和个人主义。那么,网络文学的功用也就迥异于传统文学。由于网络文学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所以,从其产生的最初原因和条件来做发生学的考察,应该是科学并且可行的。网络文学是在虚拟的空间发表的。由于是虚拟的,所以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审稿人的关卡,使得任何具有一定写作水平和写作欲望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谓作品粘贴上去。这对一些在纸媒的传统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屡屡受挫的人来说,不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网络技术来说,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网络文学是相互关联、彼此呼应的,这样不论写作者和阅读者身处何处,都可以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进行文学活动。如果说,这是一种外在的客观条件,可以呼应和承载人的精神内涵,那么人的精神需求就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了。

  我们通过两个个案来具体考察网络文学产生的内在原因。

  其一是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产生。

  最早的华文文学网站的拓荒者主要是北美留学生。1991年忘笑飞创办了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chpoem-1@listserv.acsu.buffalo.edu),中间经过1993年10月方舟子开始在海外中文诗歌网上张贴他自己的诗集《最后的预言》,再经由方舟子与古平等人于1994年2月创办第一份网络中文纯文学刊物《新语丝》(http://www.xys.org),以邮递目录的形式刊发诗歌和网络文学。1996年10月,《新语丝》建立了万维网主页。影响较大的还有诗刊《橄榄树》(http://www.wenxue.com),它是诗阳、鲁鸣等人在1995年3月成立的。由世界各地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电子杂志有美国的《华夏文摘》、《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加拿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窗口》、《枫华园》,德国的《真言》,英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网络文学的温床。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奋斗与平等》(少君著)就是1991年4月在《华夏文摘》上发表的。

  从熟悉计算机的留学生由于寓居海外产生对故土的眷恋和浓郁的乡愁,到通过网络用中文系统将这种乡愁样的东西抒发出来,粘贴在互联网上彼此阅读。这是充分地借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而抒发文学情怀,是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而产生的现象。这个过程向我们昭示了网络华文文学的产生内在的精神动因是对故国的思恋,是传统意义的怀旧情绪,从创作心理分析,属于失意情绪以及创伤性体验。这种情绪和体验,如果得不到抒发,心理就会失去平衡,而用文学的方式书写出来发表在文学刊物上,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发表和交流的所在。

  其二是国内比较成熟的“榕树下”文学网站。

  “榕树下”网站设有互动社区,用一些具有文学意味的“关键词”作为链接的媒介,组织文学写作。我们考察的主要是 《每周精选》栏目。这里已经有了限制:只遴选相对来说成熟的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也就意味着有些作品没有被选上,实际上等于有了编辑的审稿机制。从《每周精选》的“非常小说”、“爱情故事”、“聊斋故事”、“随笔小札”等栏目看,倾诉个人感受,尤其是孤独的、寂寞的、不如意的、落魄的以及怀旧的情绪为主要内容。在这里,文学主要用来倾诉,宣泄心理的郁积。比如《每周精选》第26期的“非常小说”栏目选录的左手的小说《王宁拿起了刀》,就是写善良老实的王宁在现实生活中终究是个失意者,被奸诈的、诡计多端的唐伟所算计的故事。倾诉的是失意者的情绪。“随笔小札”栏目则有《消失的“德元” 》,是对一个传统的小吃店的今昔对比,在现代生活冲击下日渐衰败的描写,感伤的、怀旧的情绪极浓。在25期的“随笔小札”中有一篇《写在白驹过隙间》,表达的是生命苦短的感受:“忽然感到很恐慌:人的生命不过如此——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慢慢长大,然后念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接着毕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最后慢慢老去......那一刻,我感到生的惘然与无奈”。

  通过这两个个案的考察,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些比较稳定的看法:

  第一、从网络文学的书写对象来说,不在意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纵深的民族性的历史性命运,也不执意思考很深入的问题。网络文学的兴趣主要在于抒发极具个人色彩的情绪和感受,而不在于这些情绪和感受具有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深度。如果对于这些情绪和感受进一步深入分析,还会发现,沉淀在其底层的既有个人主义的内涵,也有传统的理想破灭后消沉、颓唐的后现代情调。比如,寂寞这种感受,就是最个人化、不容易附着在任何社会性生活之上,所以可以说是没有来头的情绪和感受,在传统的文学中,如果不与某种社会历史生活相关联的寂寞,由于一般被认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以发表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网络的原创文学中,却存在着较多充分地个人化、没有任何社会历史因素的寂寞的抒发。比如,在“文化研究”网站(http://www.culstudies.com)的BBS有一篇原创的被网友称为是“因夜而至”的诗《寂寞,是网的那一端》,全诗是这样的:“寂寞,原本也有手的,它挠得你心,一丝丝生疼,不见血。寂寞,是你手中的鼠标,点开了一页又一页,却点不开心中的那个结。寂寞,是无法格式的程序,总在一日日耗尽内存,挤满了,却又感到空落。 寂寞,是在人多的地方,想说,无法说,欲哭又没有泪。寂寞,原本也有手的,它挠得你心,一丝丝生疼,不见血。你在网的那一端,我无法触摸”。[1]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由于网络写作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网络。网络促进了跨文化接触的频繁化。中国本土的“网络写手”,或许是由于经常上网的缘故,不仅对于世界各地的风云变幻更加洞若观火,而且更多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更频繁地追踪(甚至追逐)时尚。中国的现实世界还在为实现小康而努力奋斗时,赛伯空间却已弥漫着某种后现代情调,这不能不对网络文学的基调有所影响。这个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所抒发的个人感慨中,含有后现代情调。

  第二、网络文学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以往传统的文学不仅是为了抒发个人的一己情怀,作家还常常有为国家和民族言说的欲望,所以,一般是借助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曲折地传达自己的感受。而现在的网络文学直接就是为了个人,主要功能是泄导人们心理淤积,使人们获得心理平衡。如何认识文学功能的这种变化?是个好现象还是意味着文学的堕落?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具有巨大的能量,如果不平衡则会出现问题,一个社会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网络文学的出现并没有取代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依然发挥它的功能,而网络文学则起着它自己的作用。网络文学为人的心理抒发提供了另一种渠道,在客观上表征了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计到的,数字化生存必将分散权力,分散的后果必然是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这就是庞帝所说的个人化,“这里的个人化,不仅仅是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而且还包含了人与各种环境之间恰如其分的配合。其间,机器扮演的角色是使这种配合能够接近过去没有机器时的自然与和谐。这就要求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人不再被物役,而是物为人所役。在科技的应用上,人再度回归到个人的自然与独立,不再只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单位。” [2](译者前言)

  第三、从文学形态来看,网络文学个人化特性凸显,相应地就是个人倾诉的文学形态。还以榕树下网站的《每周精选》为例,虽然它依旧沿用传统文学的文体来设置栏目:诸如“非常小说”(小说)、“爱情故事”(故事)、“随笔小札”(随笔、散文)、“诗路花语”(诗歌)、“平心而论”(杂论)。但是无论怎样的文体,叙述和描写都是个人化和心理化的,具有很强的倾诉色彩。倾诉被谁倾听呢?网络特性使网络文学的写作者知道,虚拟空间中至少有一个他人在倾听自己在诉说,从而获得心理安慰。这也就是有学者指出的,文学对象上网,这意味着文学主体可以指望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找到受众、觅得知音。在BBS区的讨论窗口,常常有所谓的“主题”,串联起网友同一方面的感受,形成互文性。比如榕树下网站的“主题:八月主题诗会:‘我们都还活着'”,要求网友所写的诗作第一行必须是“我们都还活着”,然后再接下去写自己所想写的诗句。于是,“我们都还活着”就成了一句关键句,各个网友以此开头所写的诗作彼此之间具有了互文性,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本。这个关键句的提出,实质性的作用是组织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向,在客观上使彼此就同一个方面的感受互相倾诉。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指出,“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的论述中,都必定是互相关连的......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作什么用,它就是什么”。[3](P18)从前面我们对网络文学的书写对象、网络文学的功能到网络文学的文学形态的分析和初步结论,可以得出如是看法,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标准是应该有别于传统纸媒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标准的。关于这个问题,是有所争议的。一些传统文学的作家认为,网络文学的本质与传统文学并没有什么区别,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余华说:“对于文学来说,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是文学本质的不同”。[4]吴俊说:“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他物化的载体(媒体)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然联系”。[5]但是,网络作家却不认同这样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如果用“始终如一”的尺度,那毋宁说明传统文学吞并了网络文学。意见的不一致,恰恰说明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二、 网络文学批评原则相关的几个问题

  1、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

  从我们前面的考察可见,无论是海外华文文学,还是国内诸如榕树下这样的文学网站,确实存在文化认同和吸收后现代文化因素的事实。那么,在评价网络文学中抒发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思考网络文学在全球化过程中与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互联网是在现代科技与现代性在全球迅速发展的语境下发生的。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言,全球化与自我认同是世界现代性运动的两极。“事实上,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外延性(extensionality)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两极之间不断增长的交互关联: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另一极是个人素质的改变。”[6](P1)这个现象很有意思,一方面,惟其因为有了现代化科技,才可能有互联网,也才可能有网络文学。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它跨越国界和语言,《电脑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者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的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7](P278)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另一方面,民族国家是在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本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而生活在某一民族国家的人们,以及在某一民族文化母体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本能地热爱自己的文化,眷恋自己的故土,而当这样的情怀受到遏止或者没有更好的渠道抒发出来的时候,人们自然地诉诸于文学。诉诸于文学也是世界现代性运动的两极之一的自我认同的一种表现。

  那么在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在我们看来,物理空间是一个人文化所属的温床,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国家和特定的地域上生存和成长起来的。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者无论身处何处,他们最初的文化形成和所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运动的两极的一端,他们的文化认同还是归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这可以从海外华文文学所表达的情绪和感受中得到印证。在中国的文学网站的文学作品中,尽管有所谓的后现代的情调,但是,从表达方式到表达的内容,还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的。因此,我们以为,虚拟空间虽然是通行无阻的,但是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不同意尼葛洛庞帝的看法,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下一代同样自如地生存于数字化环境之中;物理空间对于网络生存无关紧要。“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2] (P15)从我们对华文文学网站的考察可以知道,这不是事实。事实是,民族文化所培植的文化认同能力在网络书写中以种种微妙的细腻的方式渗透在网络文学的文本中,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进一步确定我们建立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批评角度的必要。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

  正如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与网络的虚拟空间相关一样,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是一个事实。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新观点》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新观点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yishu/wenxue/34000.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