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胡适小说翻译研究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布时间:2019-09-02 14:16:54浏览:

   摘 要:文章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胡适英文小说翻译,运用该理论的“ 三维” 原则,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对胡适使用白话语言翻译的英文小说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通过在三个维度上对译本的解析,指出译者只有尽可能地在三个维度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作出合理的适应性选择,才能有效地提高译文整合适应度。 译文的整合适应度越高,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度也越高;同时文章认为胡适主张与运用的翻译原则与“ 三维” 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

  关键词:适应与选择;胡适;小说翻译文章编号:1008-3634(2019)03--05

  中图分类号:H315. 9文献标志码:A

翠苑

  《翠苑》(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江苏省常州市文学艺术界主办的文学刊物。以培养和扶植文学新人,繁荣文艺创作为宗旨。提倡江南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主要发表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文学作品。

  一、胡适翻译与生态翻译学

  胡适,原名嗣穈。 1905 年 15 岁的胡适进入上海澄衷学堂,接触严复译本《 天演论》 ,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在 1910 年参加“ 庚款” 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 胡适是 20 世纪初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他的“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的实验主义哲学曾风靡一时,影响深远。 但作为翻译家胡适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其翻译和创作成绩来讲,他的翻译功绩决不在其创作之下。 作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先驱,胡适历来重视翻译,他大力提倡用白话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以此来改革传统文学形式。 白话小说翻译也是其白话文创作的起点,对后来的白话文学以及由此产生的白话文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文学运动不仅从形式上冲击了三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结构,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启蒙影响。

  胡适一生翻译了 17 篇短篇小说,依据译本使用白话文的情况进行划分,可以将胡适的翻译活动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 1906 - 1909 中国公学时期,用文言文翻译一些习作;二是 1909 - 1917 美国留学时

  期,同时用文言文和白话文翻译文学作品,这是过渡时期;三是 1917 - 1940 时期,全部使用白话文翻译。第三个时期涵盖了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即从民国六年(1917 年) 到民国十六年(1927 年) 北伐战争。 他

  在 1917 年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提出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的主张,这是胡适个人提倡白话文学的第一篇正式宣言。 1919 年他的译作《 短篇小说》 ( 第一集) 出版;1933 年出版《 短篇小说》 ( 第二集) 。 两部《 短篇小说》 集截至 1947 年总销量有数十万册之多,这在战乱频发的民国时期是极其罕见的。 由此可见,胡适用白话文翻译的小说在当时的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功,白话译本经受住了读者和社会环境的选择,在优胜劣汰的翻译生态法则下脱颖而出。 五四时期胡适使用白话文翻译英文小说可以作为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典型例证。 笔者将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从“ 三维” 层面对胡适白话小说译文进行研究。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以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学说为依据,以“ 译者为核心” 为主要内容,以“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为主题,以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原则,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范本。 该理论引入翻译生态环境概念,将翻译解释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行为。 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指“ 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1] 。 翻译生态环境制约着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又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需要适应以原文为主要因素的翻译生态环境。 其次再由以译者为主要因素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进行选择。 只有合理适应,最佳选择的译本才能做到适者生存,在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经过大浪淘沙成为经典译本。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将源语作品转换成译入语作品,就像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一样,它们本身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适者生存。 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选择与适应的主体,处于翻译的中心。 译文在翻译生态环境中是否能够优胜劣汰完全取决于译者的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维” 原则,译者需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对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译文在越多的维度上适应,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也是质量最高的译文。 作为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理论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对翻译理论研究的一种新的探索,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二、译本在语言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首先是不同语言之间从形式到内容的切换,译者对原文语言的适应、对译文语言的选择是语言维度关注的焦点。 从语言层面上看,胡适倡导的白话文学翻译源于他所主张的新文学,他将其所处时代的文言文定义为愚昧的、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因此根植于这一语言土壤中的中国的文学已经不再新颖,失去了活力,甚至变得腐朽不堪。 每一个时代都应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代表文学,以现代白话代替文言文是时咨询服务展的要求,语言文字的进步发展为新文学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胡适认为“ 古文究竟是已死的文字,无论你怎样做得好,究竟只够供少数人的赏玩,不能行远,不能普及” [2] ,如果不对原来旧的文学进行革新,那么优胜劣汰则不可避免,所以文学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 胡适在《 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中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的主张,这既是关于文学改革的一个纲领性的意见,也是提倡白话文学的正式宣言。 胡适强调:“ 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达意表情;达意达的妙,表情表的好,便是文学。 用死了的文言决不能做出有生命有价值的文学来。” [3] “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胡适提倡的用白话文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相吻合,有力配合了当时正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得到万热方烈数而据普遍的响应, 在一大批作家中白话文学翻译蔚然成风, 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 这

  一时期中国文学通过翻译从外国文学中吸收了大量营养, 从创造题材、表现形式、写作方法到诗歌韵律等都被翻译过来, 补充中国文学, 为中国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4] 研究胡适的白话小说翻译,必须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即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这些都是构成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胡适翻译小说的初衷是用新的语言工具借助翻译的短篇小说开启明智、唤醒人们自强救国意识。 胡适对翻译短篇小说可谓情有独钟,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短篇小说是

  “ 用最经济的手腕,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片段,而能使人充分满意” [5] 。

  胡适生平最爱读的小说是 Bret Harte 的 The Outcast of Poker Flat,他将书名译为《 扑克坦赶出的人》。

  根据《 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 ,“ flat” 的解释为“ a low level plain, especially near water”,即平地或滩涂。

  “Flat” 表明了村庄所处位置的地理特征。 原著标题中的“Flat” 被译为“ 坦”,这是译者根据其故乡徽州山里的乡村常被叫做“ 坦”,故将“Poker Flat” 译为“ 扑克坦” 。 可见,胡适所选择的白话语言是建立在本民族民间口语的基础之上,体现出译入语的自然和朴实。 又如:

  原文:“I reckon they're after somebody,” he reflected; “likely it's me. ” … In point of fact, Poker Flat was “after somebody” [6] .

  译文:“ 大概他们要想干谁了,也许是要干我。” ……

  “ 原来扑克坦果然想干几个人。” [7]100

  原文“be after” 是“ 追捕搜寻” 的意思,译者使用简洁的白话口语将其译为“ 干” 。 结合上下文语境,

  “ 干” 在口语中有“ 揍人、打人、对人动手” 的含义。 译文的语言风格既符合原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和身份特征,也能让译文读者易于接受与理解。

  用现代白话文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对西方文学作品在国内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立在民间语言基础之上的白话文在语言维度上一改文言文的桀骜晦涩,使译文通俗易懂、简洁生动。这种摆脱了礼教束缚的语言是人民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文学方式。 广泛采用白话文翻译外国小说有助于译文读者更方便更直观地接触到外国文学作品,使外来文化更接地气,这也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一条成功的路径。 当然,西方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丰富了中国的本土文学。 因此,通过这一译例可以看出,译者在语言维度作出的选择符合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翻译目的。 在《 短篇小说》 ( 第二集)自序中胡适阐述道:“ 虽然我努力保存原文的真面目,这几篇小说还可以算是明白畅晓的中国文字,译书第一要对原作者负责,求不失去原意;第二要对读者负责,求他们能懂。” [8] 作为译者首先必须精通两种语言,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吃透原文,这也是译者的责任。 基于这一点,胡适甚至认为翻译难于创作。在语言维度上,白话文字的使用是胡适为了适应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作出的适应性选择。 这种以译者为中心的选择使得胡适的译文极具鲜明的个人色彩。 这也和他所提倡的文学发展观相一致,胡适认为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文字形式的一种新陈代谢,一个时代的情感和思想应该用这一时代的语言来表现,在当时就是白话文。

  三、译本在文化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代码,没有文化底蕴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是苍白的。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高质量的翻译需要跨越文化鸿沟,准确传达源语文化内涵。 根据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时刻在文化维度上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译者必须去打破文化壁垒,在自身充分理解并适应源语文化的基础上,对译文在文化维度上进行深层次关照,以求译文在文化维度上取得较高程度的适应。 译者应该通过合理的适应与选择在文化维度上将源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精准表现出来。

  胡适曾经针对国内翻译现状,提出翻译的原则是译书须择其与国人心理接近者先译之,即在译本选择时译者应该优先选择与国人心理接近的译本。 在翻译短篇小说作品的选择上,胡适遵循叙事尽畅、写情饱满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从事语言转换时,必须在文化维度上作出合适的适应,才能将原文中饱满的情感在译文体现出来。 例如,1912 年,他用白话文翻译了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 , 该译本广万受方欢数迎据,后来一直被选作中学教材的范文。 原著以一小学生的语气写出割地之痛,以激扬法国

  人民的爱国之心。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腐朽的封建王朝处于崩溃的边缘。作为译者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国内外形势,胡适选择翻译一篇能够激发民众爱国意气的文章,用文字当武器号召人民抵抗外来入侵。 胡适的译本用简洁直白的白话文字,将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勇于抵抗外敌侵略的坚定决心充分表达出来。 在文化维度上,译入语读者很容易理解这种被压迫民族人民的心理感受,对于丧失国土家园的悲愤情感,他们感同身受。 在文化维度上的高度整合适应,使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得到广泛认同。 作为译者,胡适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值得当代翻译工作者学习的。 胡适译作的广泛影响充分证明翻译是可以担当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责任。

  在翻译作品的选择上,胡适还始终坚持译者应该多翻译健全的、鼓舞人生向上的文学作品。 秉持着这一理念,他在 1917 年翻译了哈特的小说《 米格尔》 ( Miggles) 。 在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他敏锐地洞

  察到通过翻译输入西方文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他用自己在实证主义哲学领域所主张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解决他所认为翻译中存在的真正的问题,即译者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译入语的固有文化相一致、相协调,并继续发展。 胡适在翻译实践中经过深思熟虑,细致慎重地选择与适应,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使两种文化和谐共生,完成跨文化交流。 毫无疑问,胡适在文化维度的合理选择与适应与其自身强大的双语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受其所处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也折射出他的中西文化与文明的观点。 例如《 米格尔》 中的一段:

  原文:For there, on a little eminence beside the road, stood Miggles, her hair flying, her eyes sparkling, her white handkerchief waving, and her white teeth flashing a last “good-by. ” We waved our hats in return. And then Yuba Bill, as if fearful of further fascination, madly lashed his horses forward, and we sank back in our seats[9] .

  译文:因为路边一座小墩上站着米格尔,她的头发在风里飘着,她的眼睛放着晶莹的光,手里扬着白手巾,她的雪白牙齿里送出最后一声的“ 再会了” 。 我们都扬着帽子答谢。 余八———好像他恐怕又入魔了———余八用猛劲打上一鞭,车向前进,我们都跌回个人的坐上[7]97 - 98 。

  上述译文语言简洁通俗,表达流畅自然,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在句式结构层面亦与原文保持一致。文化维度方面也高度展现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实践中,为了“ 信” 与“ 达” 的统一,译者往往采用

  增译、减译或改译等方法。 为了在文化维度上贴合译文读者的理解,照顾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习惯,译者采用了改译的方法。 原文“fearful of further fascination” 被译为“ 他恐怕又入魔了”,译文符合中文表达

  范式和译语读者的理解模式。 “ 入魔、着魔、魔怔” 在白话语言里司空见惯。 汉语里的“ 魔” 字来源于佛经翻译,“ 魔” 字本义是扰乱、破坏,泛指一切烦恼、迷惑等心理活动。 原文刻画的是人物“ 余八” 内心的一种迷恋的情绪,译文不仅与原文形似,更是在内涵意义的表达上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 这也是胡适译文在问世后深得读者的青睐的重要原因,对广大翻译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无论是译前译本的选择,还是译中文化维度上的适应与选择,都应该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纳入考量。 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在翻译中传递双语文化内涵,顺利实现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

  四、译本在交际维度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是一种意图明确的交际行为,其决定因素是目标文本接受者的需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起着关键作用。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是指除了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转换之外,译者还需要关注交际层面上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能否得以顺利实现。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交际是一种社会人所从事的社会行为,人们使用语言,不管著书立说、表达情感、宣传鼓励,均是一种基于交际意图的行为。 胡适主张决没有叫人读不懂看不下去的文学书而能收到教训与宣传的功效。 他充分考虑译文读者接受,选择普罗大众更易理解的通俗白话语言翻译外文小说,译本就更容易被读者认可接纳,因此文本的交际意图也就更容易实现。 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努力做到明白畅晓万,与方其数译据而失真,不如不译。 胡适在评论自己小说翻译的策略时曾论述到,只希望能达意。 直

  意可达,便用直译;如若直译不易通晓畅达,便婉转曲折以求达意。 有时原文的语句不是特别重要的,如果硬译反而令人费解的,得不偿失,便删去不译。 如此务实的翻译策略让他的译文在交际维度上的适应与选择显得尤为合理,其译文不仅是达意,而且传神。 下例是小说《 扑克坦赶出的人》 中的一段:

  原文:And pulseless and cold, with a Derringer by his side and a bullet in his heart, though still calm as in life, beneath the snow, lay he who was at once the strongest and yet the weakest of the outcasts of Poker Flat[6] .

  译文:冰僵在雪底下,一支手枪在身边,一颗子弹在心脏里,仍旧像生前的镇静,这里睡的是扑克坦的逐客之中的最强的,同时又是最弱的一个[7]99 。

  译者没有拘泥于原文倒装的句式结构,采用的直译方法完整传达出原句的含义和其中的悲凉氛围。胡适曾强调:“ 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的也一定是一首好诗。” [10] 胡适的这一观点可以被认为是译者应该在交际维度上作出合理的适应与选择。只有在交际维度上作出恰当的适应与选择,才能使译文与原文在交际目的上最大程度保持一致。

  通过上述的译例分析,笔者认为胡适坚持的“ 翻译应求真求达并保持原作风格的善译之说” 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契合的。 “ 求真” 可以和语言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相对应,本质上都是追求语言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准确;“ 求达” 与文化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相对应,都是追求译作的行文应和原作一样流畅自然,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内涵顺利准确传达;“ 保持原作风格” 可与交际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相契合,译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具有与原作同样的特征。

  五、结 语

  将翻译活动与生态理论相结合产生的生态翻译理论,是将翻译活动中的各种参与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翻译生态环境作为翻译研究的对象和一个重要变量。在一个翻译生态循环过程中,译者要不断作出适应和选择,努力在语言、文化、交际维度上做到准确合理的适应与选择,提高多个维度上的整合适应水平,从而让译文经受住汰弱留强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 适应选择论中的“ 三维”( 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 不是孤立存在的,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互联互通,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维度都会影响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胡适的白话小说翻译实践适应了其所处时代的翻译生态环境即五四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他提倡的使用白话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相吻合,有力配合了当时正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他的小说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都作出了相对合理的适应与选择。总而言之,作为生态翻译学的立论基础,翻译适应选择论既是翻译理论上的创新,也可以指导与规范翻译实践,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可操作性与解释力,也为胡适小说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0.

  [2] 胡适. 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 . 北京:中华书局,1993:111.

  [3] 陈淦金. 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M] .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70.

  [4] 陈吉荣. 解析胡适的翻译思想[J] .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112-116.

  [5]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M] . 姚鹏,范桥. 胡适散文:第 1 卷.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92-210.

  [6] HARTE B. The outcasts of Poker Flat[DB / OL] . [2018-06-22] . https: / / www. bartleby. com / 310 / 4 / 2. html.

  [7] 胡适. 胡适译文集[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8] 欧阳哲生. 解析胡适[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48.

  [9] HARTE B. Miggles[DB / OL] . [2018-06-22] . https: / / www. bartleby. com / 380 / prose / 141. html.

  [10] 刘季春. 独立成篇: 超越“ 忠实” 的忠实[J] . 上海翻译,2010(1):41-45.

《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胡适小说翻译研究》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胡适小说翻译研究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yishu/wenxue/39576.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