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二战后菲华本地戏曲团体的兴起论文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戏剧论文发布时间:2011-11-17 09:34:26浏览:

  1945年,美军重新占领马尼拉,日本在菲律宾的统治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落下了帷幕。随着菲律宾社会经济的复苏,华侨经济也开始恢复。虽然菲律宾于1946年7月4日宣告独立后,对华侨实施了一系列菲律宾化政策,尤其是经济方面一系列的“菲化案”,对华侨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华侨采取了一些适应变化的办法,最终得以渡过难关。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娱乐业,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的剧团纷纷应邀来菲演出,戏曲市场又繁荣起来并在50、60年代达到一个演出的高潮。戏曲市场的繁荣促进了菲华社会各种戏曲、音乐团体演剧活动的发展。这些团体大多是以提倡健康的娱乐活动、发扬传统戏曲、音乐为己任的业余团体,也有几个职业高甲戏团,它们活跃在剧场和菲华社会的各种节庆民俗活动当中。
  一、闽南戏曲团体论文
  战前来自泉州侨乡的戏班播下的高甲戏的种子,战后迅速萌芽生长。菲华社会不但有许多高甲戏迷,使得来自新马、台湾、大陆的戏班所演的高甲戏深受欢迎;而且这里聚集了一批高甲戏艺人,他们还组建起自己的剧团。正如当时报刊上一篇研究高甲戏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经过高甲戏的流传之后,广大侨胞更喜爱这个剧种,有的艺人还留下来传布高甲戏的种子,业余的高甲戏团普遍成立。目前新加坡还有几个高甲戏的专业剧团,便是由业余剧团转化过来的。”战后菲华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专业剧团,如:成立于1951年的南国剧艺社,成立于50年代的胜兴剧团,由加佬干市数位剧界名角创办于1962年的秀联兴剧团,以及成立于1965年金秀英剧团。南国剧艺社、胜兴剧团和金秀英剧团都在马尼拉,前两个剧团为传承剧艺,招收儿童为艺员并聘请名师教导。南国剧艺社也演出小梨园剧目。这些剧团很少在戏院公演,主要在菲华社会的各种节庆民俗活动中演出。如:1957年6月20日,桑林阳春总社庆祝关夫子圣诞聘请胜兴剧团演出;1963年4月10日,大道玄坛庆祝云梦祖师圣诞聘请秀联兴剧团演出;1963年6月16日,忠义堂总堂音乐部庆祝成立卅一周年聘请南国剧艺社和胜兴剧团联合演出论文。
  由于菲华社会爱好南音的人众多,这里聚集了许多闽南音乐、戏曲人才,如:陈而万、李祥石、刘鸿沟等人。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音乐团体于提倡南音的基础上开始排演梨园戏,其中较活跃的是四联乐府。该乐府是1950年由丝竹尚义社总社、同盟公所、莽原公所、同惠堂组织的闽南音乐团体,原为四联音乐部,只有南音大乐、什翻两组。1953年,庄清泉任主任委员之后,认为音乐不分界线及国籍,因此在任内极力扩大组织,先后创立国乐、西乐、口琴、歌咏、歌剧、南音剧,及其他计十二组,因此由“四联音乐部”改称“四联乐府”。1961年1月24日四联乐府庆祝成立十一周年在华光戏院举行音乐演奏会演出小梨园名剧《荔镜缘》(即《陈三五娘》),该剧由四联乐府的李祥石等名宿精心教导而成,演员皆为侨校优秀学生,经一年多的训练出演该剧,伴奏者为菲华南音界一时之选。李祥石为四联乐府南音教授,精习鼓艺、戏文满腹,他所教授的梨园戏顺应传统南管人音乐品味,或采撷或改编坐部清唱之南管“指”、“曲”丰富剧情,并辅以“一句曲、一步科”之传统梨园戏身段。他两次应台南南声社的邀请赴台,第一次是五十年代前往教戏并协助该社成立小梨园戏团,并在菲律宾及台北演出。第二次是六十年代,南声社再次聘请他前往教戏,并号召以吴素霞(台湾子弟梨园戏嫡传人)为首之业余梨园子弟,与传统南管乐友及少数已转行唱歌仔戏的九甲戏演员,组团访问菲律宾。1963年2月,李祥石应台湾闽南乐府邀请前往教授梨园戏。70年代,李祥石获得台湾教育部设立的薪传奖论文。
  1961年7月丝竹尚义总社为建筑社所进行筹款,于3、4、5日三天假华光大戏院举行游艺晚会,由四联乐府南音剧组公演流行于闽南民间的《新桃花搭渡》为开锣戏,续演小梨园最精彩节目《荔镜缘》。1962年1月26日,四联乐府庆祝成立十一周年在亚洲戏院演出梨园剧《五娘私奔》和《雪梅教子》。1962年6月马尼拉杂品商同业公会为筹募补助贫寒教育基金于
  战后菲华本地戏曲团体的兴起(1945-1970)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32更新时间:2009-2-12
  6月4日邀请华侨四联乐府南音剧组,假华光大戏院举行公演大会,演出三场:首场《荔镜传》中之《扫厅堂》,第二场为《相毛(火下)走》,第三场为《雪梅教子》。当月,四联乐府南音剧组在音乐顾问陈而万,音乐教授刘鸿沟、庄炎铭,南音教授李祥石等人的带领下,南下宿务为中国中学(后改为东方中学)筹建校舍作三天公演,第一晚演出南音演奏家傅广晓的《荔镜缘》(又名《陈三五娘》)共分三段:留伞、扫厅堂、秀孤鸾;第二晚演出《荔镜缘》后段:双赏花、跳墙;第三晚演出:《相毛(火下)走》和《雪梅教子》。接着,四联乐府南音剧组又分别受怡朗市商人联合小组委员会教育经费筹募委员会、东棉省(加牙鄢黎乌洛)艺群郎君社的邀请前往所演出《荔镜缘》和《雪梅教子》等剧。11月28日、29日两天,四联乐府为筹募乐员福利基金举行公演,由南音剧组演出《荔镜缘》中的精彩剧目《磨镜》、《跳墙》、《相思》,还有新排的剧目《招商宿店》、《入花园》连下《辨真假》。“查《辨真假》一出在闽南梨园剧界,甚少演出,缘其剧路繁杂,唱做兼重,演习困难,该乐府此番为求一新侨界情绪,激动乡思,精心排练,冀能增进吾侨对南音剧的兴趣,加以切实扶植。”此外,成立于1962年的拉牛坂市华侨音乐社,以提倡南音为主,对戏曲的训练和演出也很积极,先后排演《桃花搭渡》、《哑子背疯子》等梨园戏剧目论文。
  二、京剧团体论文
  战后,京剧在菲华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京剧“国剧”的地位和“国粹”的称誉渐渐得到菲华社会的认同,京剧的艺术价值为不少菲华观众所称道。这一进展首先得益于数十年的提倡与传播,战前中国上海等地戏班的到来,华文教育的发展,菲华票友和票友组织坚持不懈的活动,使得菲华社会爱好京剧的人群持续增长;其次还受到台湾的影响,战后台湾当局对京剧非常重视,将之定为国剧和宣慰侨胞、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并纳入到其反共宣传的体制当中,积极派出京剧团体到海外演出,同时对海外的京剧活动也非常支持。这些对与台湾关系良好、来往频繁的菲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论文。
  在这种情形下,菲华票友组织及其他音乐团体的京剧活动蓬勃发展。菲华社会原有的三个票友组织——天声票房、工商协会票房、移风票房,战后都有开展活动,特别是天声票房和移风票房在50、60年代非常活跃。它们几乎每年都会在亚洲、金城等戏院,作一、两次甚至更多次的公演;而且它们的演出由玩票的性质渐渐向更加规范、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些票友组织充满活力的原因在于:
  一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这些组织拥有不少专业人才和表演经验丰富的票友,而且还摸索出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经验,比如:在中国,票友票戏都是花钱雇戏班班底充配角,而一切服装、布景、道具、化妆、检场等杂务,也由戏班全盘承包。在菲律宾,由于没有职业剧团,对票友来说“惟欲雇佣配角和后台工作的承包,倒是有钱可花也无济于事的。正因为面对这一现实,所以海外票友对于前后台的分工,不仅毫无松懈,而且表现出惊人的成效,现下几乎每家票房都有一群专门负责跑龙套及后台工作的无名英雄。这样,可以使那般身居舞台角色的票友免除不必要牵挂,以专心致力于戏曲的研究……”
  二是这些组织以发扬京剧艺术为己任,为提高票友的艺术修养、培养接班人,它们从香港、台湾等地聘请名师来菲授艺。票房采取这种举措是由于客观情势所迫,正如天声票房理事长黄宜差所说:“学习平剧,原非易事;海外票友学习此门,尤觉难上加难。因为海外票友甚少有闲阶级,限于空余时间的欠缺,命运已注定难以对平剧作严格的进修。再说,此间又远远不及平津、京沪一带,有经常足资借镜的观摩机会。更何况,师资的贫乏,早已迫使大家只能在黑暗中“自作聪明”地摸索,根本谈不到获得良好的指导。数十年来,海外票界就在这般困难的情势中苦撑下去,其成果如何?不问可知。诚然,我们并不否定困难的环境是可由人为来克服,但,我们也一样相信‘形势比人强’。因之,我们反而觉得普遍票友之不类属于有闲阶级,是值得自豪;原因是大家雅不欲希冀艺术的深造,是基于票友们的‘有闲’。至于奢求大家时时留意寻觅观摩的机会,更无异是痴人说梦的幻想。是以我们唯一仅能做到的,则是设法谋求师资的提高,这是排在眼前最急切须待我们尽力的论文。”
  票友甚少有闲阶级,缺少观摩机会和名师指点,加上菲华观众欣赏水平不高,这些都不利于票友艺术修养的提高;同时也导致票友流动性大,“新陈代谢”快,这就使得培养新人成为关系到票房发展的大事。因此这些票房极为重视新人的培养。而战后菲华教育发展得不错,为票友组织输送了不少小票友。
  历史最悠久的天声票房,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战后进入了一个有意识地提高票友艺术修养、重视演出质量的时期,力图使菲华京剧活动由“‘量’的补充重于‘质’的选择”的提倡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变。1962年庆祝四十四周年之际,理事长黄宜差在回顾过去时将该票房“为平剧而努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启蒙的时期(最初廿五年)——当时票友人数寥寥无几,对外活动,有心无力;会所租金,教师薪俸,都成问题。一出最简便的戏码如《女起解》、《武家坡》、《捉放曹》……的演出,亦往往无法凑齐;服装、道具……因陋就简,更毋庸细言。在这漫长的艰难岁月中,唯望如何促使票房组织在华侨社会生根,至于剧艺进修的奢求,诚无异是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得。
  战后菲华本地戏曲团体的兴起(1945-1970)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33更新时间:2009-2-12
  (二)蓬勃的时期(继续后十五年)——太平洋战事爆发后,数百个青年参加本票房的行列,在空前未有的热情鼓舞下,发挥了高度的活动能力;在“饥不摘(择)食”的情势中求发展,先后作近百次的演出。诚然演出的戏码中,有些是循规而学习的,有些则是草率排练的;有些是出自名门的教导,有些却是勉强凑成。但尽管实事如此,任何庞大场面的戏码,我们都尝试排演过。因之,有人以为这是票房的黄金时代,平剧在侨界中竟然亦有扬眉吐气的一天;殊不知真正的事理,却不是这般的简捷。凡事之成功,岂能仅靠偶然的机运?艺术的造诣,更不是凭藉因缘际会所能得来的。我们在这期间的一切表现,只是象征票友们的活动能力是急剧地滋长,至于谈到艺术修养么?那不是一味跳跳蹦蹦就有济于事的。
  (三)进修的时期(最近数年来)——我们开始意会到“量”的演出,不值得满足,进而渴念“质”的追求。戏码层层翻新,已不堪重视;别出心裁以期出奇制胜,更不肖取法。从此,新演员必须从最基本的训练入门,即使艺术天赋高人一等,亦不能例外。旧演员则应干脆摈弃那些不够艺术水平的戏码,严格品评自己之所学;必先去芜存菁,而后始可进入精益求精的境界论文。
  为了提高票友及演出的艺术水平,该票房鼓励票友多多观摩职业剧团的演出,积极与来自台湾、香港的剧团、剧人交流,还聘请名师来菲任教。1950年10月9日天声票房举行庆祝双十平剧演出,特邀当时来菲访问的旅港名伶李吟秋领衔主演出《玉堂春》。1960年天声票房庆祝四十二周年公演《貂禅》时,恰逢香港自由影人剧团来菲演出,便邀请该团剧务组长兼琴师、曾就读于北平戏剧专科学校的张和铮任导演,该团名伶胡鸿燕、吴鑫泉、胡永芳前往教导,之后更聘请张和铮来菲任教。张和铮教戏注重规范化,一切训练工作极力仿效中国戏剧学校之科班教授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该票房票友生、旦、净、末、丑各行齐备,在剧务顾问金牡丹的协助下连续推出《貂蝉》、《罗成叫关》、《红娘》、《宇宙峰》、《龙凤呈祥》、《辕门斩子》、《击鼓骂曹》、《遇皇后》、《打龙袍》《坐宫》、《连环套》、《扫松下书》、《除三害》《孔雀东南飞》等戏码,且每次公演“均能不越国剧之规范,恪守唱白音乐化,动作舞蹈化,舞台图案化的国剧三大原则。”为提高演出质量推出《楚汉争》、《赤壁之战》、《空城计》、《李陵碑》等史剧,获得好评,当时有评论称赞其追求艺术的傻劲说:“本来,票界演出,常因人手不齐,而渐有选演家庭伦理剧的趋向;允文允武之史剧,则因演员凑集不易,往往事倍功半,是以一向为识者所雅不欲贸然轻动。无视长靠戏非票友之专长,该票房竟是明知失算而毅然掷下父骰注,足见傻劲依然不减当年。”此外,还推出以唱工著名的传统老戏——全本《朱痕记》,该剧为已故艺人程砚秋与言菊朋的精心佳作,格调高雅,海外票界推出此剧,为破题儿头一次论文。
  为了提高艺术水平,该票房还重视对京剧艺术的各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票友认为:“研究国剧艺术,就是研究我国文化,因为国剧不但有其优美的艺术价值,也有高深的戏剧理论,所以研究国剧,不能当作是消闲遣闷的看待,而是应该切实地把它作为学问来研究和探讨,这样方能使艺术造诣进至精湛的境界,而国剧艺术可能因之更加发扬光大。”该票房每逢庆典和重大的演出几乎都会在报纸上出特刊,而其中一般会有几篇研究剧艺的文章,如:黄清楼的《国剧的改善》、施夏钊的《谈幻灯》、施尚友的《旧本与新编》、黄清楼的《布景的范畴》、施夏钊的《舞台动作之我见》、田申的《论历史小说与戏剧之关系——剖析天声演出之戏码》、黄光箴的《慎思而言》、田申的《从历史观点与戏剧角度综论<赤壁之战>》等。该票房改编的《貂禅》一剧,即重视艺术结构又尊重史实,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编者阐述编剧思想时说:“全剧最大胆的删改,是把旧本一贯以二十八场演出,缩为十场;而所包括的内容反比任何旧本更充实。这做法,是深怕戏剧的累赘冲淡了艺术结构的完美。我们最谨慎的信守,是取材以三国演义为经,参阅正史为纬;扫除旧脚本的许多积习错误,对于各朝官的品级职份,均依据正史作明确的修正。唯一引以为憾的,乃正史记载吕布于刺董卓之后,始受封温候;而一般观念,均认吕布在‘连环计’之前,已有‘温候’之称。本剧对吕布的称呼,不敢完全改称将军,诚恐使观众觉得过分唐突。希望下次再演此剧,连这含糊的称呼也要彻底查清。”
  此外,天声票房演出“量”与“质”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还在于该票房“剧务活动是制度化的”,“对内安排了经常学习的剧艺课业,对外按期有规模性的公演一切剧务规划,早已构成了周期性的循环程序。”培训票友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组成分子,至今已是三世同堂;而剧务课业的分配,亦始终是多元化的;既有初学之入门,也有高深之钻研,各门角色,分科别类,虽说不上具备学校的完整雏形,但亦多少与专业补习学校的性质相类似。”演出活动也是有规律的开展,每年照例都有一、两次甚至更多次在剧院公演,此外还经常在该票房剧台作小型的实验性的演出。
  天声票房除了努力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外,也常常为教育、公益事业演出。1960年4月25日该票房响应马尼拉市长陆逊的号召在亚洲戏院公演《人面桃花》(全本)为菲律宾红十字会筹款。理事长黄宜差在阐述这次演出的用意时说:“业余的剧艺工作者,其学习路线,贵乎忠于艺术的准绳;其分内职责,重在造益于人群。”除了为公益之外,还要以实际行动改变华侨社会“先知有家,后知有国”的观念和“乡梓纠纷,勇于周旋到底;而对国
  战后菲华本地戏曲团体的兴起(1945-1970)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34更新时间:2009-2-12
  家民族之贡献,往往敷衍填塞,对展开国民外交,敦睦友邦关系,尤讳莫如深”的风气,并呼吁众人:“此时此境,我们不仅要视当地之利益为自身之利益,甚至一切表现尤较诸当地人士为积极。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必先尊重人家。民族间的互相歧视,诚然有其先天的成因,亦不乏后天的人为所使然。为消弭彼此间一向所持成见的偏差,我们要以光明磊落的胸怀,先以诚恳待人。”出于这种信念,1962年4月14日该票房在美菲人寿保险公司音乐厅公演《龙凤呈祥》为菲律宾红十字会筹募慈善基金,1963年4月9日,该票房应碧瑶爱国中学之邀为该校新校舍落成做两天的公演,1963年6月12日排演《吊金龟》、《拾玉镯》等剧纪念菲律宾独立。
  移风票房从50年代开始积极开展与台湾京剧界的交流活动。1959年5月该票房组团到台湾劳军时,商请名伶张正芬来菲演出。同年9月,联合洪门协和竞业社邀请张正芬领队的中国国剧团访菲,作二至四周的演出。该团团员包括:领队张正芬(旦)、团长马继良(生)、副团长李金棠(生)、团员于金骅(丑)、于玉兰(旦)、夏玉珊(净)、刘俊华(小生)、吴金钟(文场)、倪宝庆(武场)、韩子峰(小生)、朱殿卿(大面)、王雪琨(武生)、丁玉芳、余松照(文武小生)、许月云、李皖钟等人。来菲演出以慰劳侨胞、宣扬国粹为宗旨,张正芬宣称“本团此次来菲,负有三项任务:第一是报聘菲华移风票房和访问旅菲侨胞;二、宣扬国策,反共复国;三、发扬国剧艺术,促进中菲友谊,以上三点为本团此次来菲主要使命,……”。因而在菲期间不举行公开的营业性演出,其戏程全由移风票房安排。他们在菲律宾演出的戏目包括:《天女散花》、《红娘》、《巾帼英雄》、《追韩信》、《战成功》、《单刀赴会》、《四郎探母》等,均为唱作兼重。戏班的包底则为在菲律宾的京剧演员充任。该团在菲律宾演出半个月,因名演员较多,号召力较强,上座率较高。演出期间该团还拜访了商联总会、反共抗俄总会、宗亲联合会、中国国民党驻菲总支部、中华商会、大中日报、公理报、新闽日报、晨报社、中国洪门联合总会、广东会馆、校联总会、中华进步党、竹林协义社、秉公社、致公党,以及菲华各票界团体包括:天声票房,工商协会,阳春票房,四联乐府等。该团所造成影响为五十年代中期前往菲律宾演出的京剧团体中的最大者。
  1960年3月,移风票房邀请在台湾劳军时结识的另一位名伶戴绮霞来菲参加该票房的演出活动。4月初,在亚洲戏院举行公演,一连四天由戴绮霞联合移风票友演出,剧目《大英节烈》、《红娘》、《马寡妇开店》等,有所演各场均未售门票。《辛安驿》《木兰从军》。演出获得各方佳评,应戏迷的要求戴绮霞延长留菲时间,继续与移风票友一起排戏。6月19日,移风票房为庆祝台湾蒋总统、陈副总统连任,在华光大戏院举行公演,戴绮霞联合移风票友演出压轴戏——《木兰从军》。1961年5月,移风票房庆祝成立十九周年,再次邀请戴绮霞前来演出,剧目为:全本《穆柯寨》、《玉堂春》、《马寡妇开店》。演出后,移风票房续留戴绮霞参加该票房1962年度庆祝二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在此期间,移风票友配合戴绮霞,分别于1961年10月9日在华光戏院公演《乌龙院》、《天女散花》等剧庆祝国庆,于同年11月7日为蒋总统举行祝寿清唱会,于1962年4月11日至13日为庆祝成立二十周年在华光戏院公演,由戴绮霞领衔主演《凤仪亭连下白门楼》、《武松杀嫂》。移风票房邀请并配合台湾剧人在菲演出,不但提高了该票房票友的艺术水平、扩大了自身的影响;而且还为其他票房的票友提供了观摩的机会,丰富了菲华戏曲舞台。此外,移风票房也拥有不少戏曲人才,该票房义务教师花中侠、戚美英为菲华京剧界名角,还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票友,如:黄尚智、、林怡碧、李逢意、王国炳、陈盾尔、王祖诒、吴维萍、侯西庆、陈扶西、黄长兴、蔡国安、陈文德等人。
  工商协会票房也是人才济济,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票友,不时举行公演,还积极与台湾、香港艺人和票友交流,如:1961年12月5日大东广播社邀请该票房在亚洲戏院举行公演,由台湾著名作家、票友侯榕生及香港名小生朱冠军联合工商票友吴宗穆等人联合演出《得意绿》一剧,由该票房教师黄九寒导演。1963年10月22日该票房应菲华各界庆典委员会邀请于10月30日在金城戏院公演平剧为
  蒋总统祝寿,剧目为:《麻姑上寿》、《龙凤呈祥》,特邀工商之友留菲女作家侯榕生领衔主演,由该会义务教师戚美兰导演。
  随着京剧在菲华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本提倡闽南戏曲、音乐的团体开始提倡京剧艺术。这些团体提倡京剧,首先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增强号召力。菲华社会以闽南人居多,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来自福建其他地区及来广东的华侨。闽南音乐、戏曲有其地域性,特别是戏曲以闽南方言为其声腔的基础局限性更为明显。京剧虽然以北方方言为声腔的基础,但随着华文教育的发展,以京腔为基础的“国语”日趋成为来自中国南方各地区的华侨的通用语言,京剧也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且京剧被奉为“国剧”,自然比地方戏曲更有号召力。其次是受到台湾的影响宣扬国粹,同时也将京剧作为与台湾交流的内容之一,以扩大交流渠道、密切彼此的联系。菲华社会的两大结义音乐团体——丝竹尚义社和桑林阳春社,原以提倡南音和闽南戏曲为主,战后相继开展京剧活动。1950年,丝竹尚义社总社和同盟公所、莽原公所、同惠堂组织四联乐府,原来只有南音大乐、什翻两组。1953年,庄清泉任主任委员之后,认为音乐不分界线及国籍,因此在任内极力扩大组织,先后创立国乐、西乐、平剧、歌咏、歌剧、南音剧,及其他计十二组。桑林阳春总社则在1955年成立桑林阳春票房,于天声票房、工商协会票房和移风票房并称为四大票房。这两个团体的京剧活动,以阳春票房最为活跃,其对外公演和票友的培养都成绩斐然。
  阳春票房拥有教师陆露、妇孺指导妇孺指导金牡丹,副主任焦鸿英等菲华京剧界的名角,由他们对票友进行培训和指导,并将票友分为甲乙两班,甲班为老票友,乙班为新票友,分别教授。该票房还特别重视小票友的培养,这些小票友都是就读于马尼拉各华校的学生,利用学校假期到该票房舞台排练。该票房的教师和老票友不但对他们严格训练、悉心指导,还经常为他们提供演出和交流的机会,如:1960年该票房参加丝竹桑林各团体联合会到台湾劳军,成员主要是小票友。该票房成立后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二次公演,还经常邀请港、台名角、名票前来参加演出,如:1957年10月16日,该票房在亚洲戏院举行秋季公演,剧目为《白门楼》连下《凤仪亭》。1960年10月,该票房邀请台湾程派名票颖若馆主盛岫云及名琴票林万鸿、邱季汤来菲,联合该票房在亚洲戏院演出《玉堂春》、《碧玉簪》、及全部《红鬃烈马》等名剧。1961年12月,该票房连续两天在亚洲戏院举行冬季公演,剧目为全本《四郎探母》、《红娘》和《空城计》,其中《空城计》由香港余派须生吴玉麟客串诸葛亮。1962年6月,该票房连续两天在金城戏院举行夏季平剧公演,剧目有:《大登殿》、《宝蟾送酒》、全本《红鸾禧》连下《棒打薄情郎》、全本《生死恨》。同年11月该票房连续两天假华光戏院举行冬季公演,剧目为全本《潇湘夜雨》、全本《武松与潘金莲》。其中《武松与潘金莲》除伶界曾贴出戏码外,无论国内外票界,均未曾演出,全剧悉依照欧阳予倩先生剧本排练。1963年2月,该票房再次邀请颖若馆主来菲,联合该票房在华光大戏院举行春季平剧公演大会,这次演出是该票房第52次公演,剧目有:《查头关》、《三娘教子》、《徐策跑城》、《汾河湾》。同年11月,该票房一连三天在亚洲戏院举行冬季公演,由儿童票友演出《徐策跑城》、全本《玉堂春》、全本《貂蝉》等剧。
  1959年10月由庄清泉等倡议,丝竹尚义总社、桑林阳春总社及与其相关的七个团体联合组成丝竹桑林各团体联合会(PhilippineSytiokSonglimMusicalFederationAssociation),简称九联。该会宗旨是:团结菲华社会,维护公理正义;为菲华社会排忧解纷;促进华菲友好关系;宣扬中华文化和伦理道德;致力慈善福利事业。提倡京剧是其宣扬中华文化的活动之一。1960年5月九联组成劳军致敬团,一行五十余人,到台湾后将展开拜会及演出劳军等活动。其中历时一个月的环台劳军活动,以儿童票友京剧表演为主,演出受到台湾各方的欢迎和鼓励。此后,九联还多次到台湾劳军,演出京剧、南音等节目。
  三、广东音乐、戏曲团体
  战前,为了提倡故乡的音乐、戏曲,菲律宾的粤侨成立了平民剧社和广东音乐研究社。战后,在粤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这两个团体又活跃起来。特别是50年代末、60年代上半期,经常在亚洲、华光等大戏院中举行公演,其中又以平民剧社的演出活动最为频繁。平民剧社成立于1929年,是菲华社会历史最悠久的业余粤剧团体,经过沦陷时期和战后初期的沉寂后该社的粤剧活动又开展起来,尤其是50年代末、60年代上半期该社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两次甚至更多次的公演。为保证公演的质量,该社专门设立戏剧委员会负责剧本的改编和编导。该社拥有罗嘉、黄金刀、梁醒棠、木公荣等经验丰富的著名票友,还重视年轻社员的培养,涌现出骆莺莺、骆燕燕等后起之秀。1958年该社社员骆锦涛担任广东会馆总会回港参观第十六届工展代表团团长赴香港参观工展会,该社台柱骆莺莺、骆燕燕姐妹也随团前往并师从香港北派名师粉菊花及著名音乐家冯华君学习剧艺唱工。为造就粤剧人才,该团聘请香港粤剧名伶周海棠担任戏剧教师。在周海棠的指导下,该社社员表演中规中矩,剧艺长足进步。周海棠还经常亲自登场同社员一起演出,使该社的公演深受观众欢迎。
  平民剧社不但为了给社员提供表演机会、展示排练成果、回馈支持该社的戏迷和热人心人士坚持举行公演,而且还常常为粤侨各界、马尼拉华侨各界组织的活动及社会公益事业而演出。该社在1957年至1963年,举行了十几次公演,依次如下:1957年10月5日,该社在王彬街金光大戏院举行秋季公演,压轴戏为历史剧《陈圆圆》,由马尼拉粤剧界名宿邝松荣担任导演。1959年6月菲律宾反共抗俄总会发动献药援藏运动,6月14日马尼拉广东会馆联合粤侨各界举行援藏大会,平民剧社主持义演《罗通扫北》。同年7月28日,该社在王彬街华光戏院举行夏季大公演,演出排练多时的名剧《三把怜香扇》,由周海棠领衔主演。1960年6月,菲律宾中山中学为酬谢侨界热心教育人士,请平民剧社义演,剧目为该社戏剧委员会新编的《三娘汲水》。同年8月该社在王彬街亚洲大戏院举行秋季大公演,再次演出《三娘汲水》。1961年5月5日平民剧社为庆祝成立卅二周年,在王彬街亚洲大戏院公演《杀妻顺母报兄仇》。同年10月,广东会馆和马尼拉爱国学校联合举行国庆庆祝大会,邀请该社演出《丹青配》,11月该社在王彬街亚洲大戏院重演该剧。1962年5月28日该社在华光戏院举行夏季公演,剧目为《董永天仙配》,由该社教师周海棠主演。同年8月20日,中山中学请平民剧社义演,由该社著名演员罗嘉、林凤、梁醒棠等演出名剧《洛水神仙》。1963年2月2日,马尼拉华侨爱国学校为答谢赞助该校人士,假华光戏院,聘请平民剧社演出《血罗裙》。同年7月22日平民剧社社庆公演《凤阁灯前碎玉箫》,11月18日中山中学为答谢各界支持请平民剧社在金城戏院演出该剧。
  广东音乐研究社成立于1923年,原为提倡粤曲的业余音乐团体。粤曲源自粤剧清唱,与粤剧唱着同样的腔调。战后该社开始排演粤剧,在1962年和1963年多次举行粤剧公演。1962年2月19日该社庆庆祝成立39周年,首次在亚洲戏院公演粤剧《佛苑红莲开并蒂》,此剧由该社戏剧教师叶恩先生悉心教导。同年10月24日,该社在华光大戏院公演含有“反共复国”意义的粤剧《卧薪尝胆》;11月27日该社受邀为中山中学义演,在华光大戏院公演名剧《佛苑红莲开并蒂》。1963年3月5日广东音乐社在华光大戏院公演《历劫鸳鸯》,庆祝成立四十周年。同年10月10日广东各侨团总会在马尼拉爱国中学举行国庆庆祝大会,广东音乐研究社演出粤剧《历劫鸳鸯》,由叶恩导演。
  除了平民剧社和广东音乐研究社外,1946年一些爱好粤曲的人士发起成立了粤风剧艺社。该社先是提倡粤曲,50年代开始以提倡正当娱乐、发扬粤剧传统艺术为宗旨,活跃在粤剧舞台上。从1959年到1963年间该社每年为提倡粤剧或为社会公益,都会举行一、两次公演。该社拥有胡守真、成玉叶、金名等著名剧演员,还经常邀请香港的票友和名伶参加演出。
  1959年6月13日,粤风剧艺社及粤侨民铎社、广东音乐研究社、鸿胜国术馆在华光戏院联合主持献药援藏义演,由香港华音乐社社长刘秋怀领衔,粤风剧艺社及广东音乐研究社合演粤剧《三把怜香扇》。同年7月该社应侨界热烈要求,为庆祝该社成立十三周年,在金城大戏院重演该剧,免费入场招待各界。该社还聘请刘秋怀为名誉社长。1960年6月粤风剧艺社在王彬街金龙大戏院公演《正气歌》,该剧描写文天祥、陆秀夫等忠烈殉国的悲壮事迹,共分六大幕,既有文场又有武打,由叶南屏饰文天祥,胡守真饰薛素素,李文正饰杜潘,丁新饰贾似道,成玉叶饰七夫人,王少培饰伯颜,邝永东饰沙隆,胡秀丽饰宋度宗,伍碧琴饰宋后,甄苏士饰舒有开,张绍才饰丁大相,李绍莱饰张千伯,还有伍碧梅、伍碧玉、胡秀萍、黄兰芳、黄仁杰、成少田、余可嘉、伍耀平等该社优秀演员合作演出。1961年2月20日在华光戏院举行度首次大公演,邀请在菲律宾观光的香港名伶飘慧梅,义务登台,客串主演历史剧《淡扫蛾眉朝至尊》,并请香港名媛、该社顾问冯丽丽担纲主演一出独幕短剧《嫦娥》。同年3月,中山中学校董会邀请请粤风剧艺社义演,在颜拉拉街金城大戏院演出名剧《淡扫蛾眉朝至尊》由飘慧梅主演,《游龙戏凤》由冯丽丽主演;7月6日该社庆祝十五周年,在王彬街华光大戏院公演粤剧《洛阳桥》由该社剧务顾问冯丽丽领衔演出;8月该社协助飘慧梅在华光大戏院公演名剧《香萝冢》;10月广东会馆、中山中学联合举行国庆庆祝大会,压轴为戏粤风剧艺社的名剧《嫦娥奔月》和《泣荆花》;12月该社在亚洲大戏院演出《牡丹亭惊梦》,特请剧务顾问冯丽丽主演。1962年9月,粤风剧艺社庆十六周年,特排演名剧《气壮山河》。1963年2月,粤风剧艺社邀有女武状元之誉的香港艺人蔡艳香登台,在华光戏院与该社剧员陆剑云、胡秀丽等数十人合演《金钏龙凤配》。

《二战后菲华本地戏曲团体的兴起论文》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二战后菲华本地戏曲团体的兴起论文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yishu/xiju/10617.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