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80后新加坡戏剧发展新方向论文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戏剧论文发布时间:2011-11-17 09:41:02浏览:

  1980年代开始,新加坡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关注文化建设,如何保存维护各民族人民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问题。戏剧作为华族文化的传统艺术,也重新开始被重视。戏剧是过往华族移民的文化遗产,是移民以往从祖籍带过洋的唯一的娱乐。作为文化资源,戏剧包含历史教育信息与审美价值,显示出移民与其祖籍文化的脐带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乃新加坡过去移民社会的文化代表。新加坡所举办的常年戏剧汇演命名为“薪传”,带有将文化传承的意味。保护戏剧乃华族保留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加坡旅游局便一直以戏剧脸谱或戏剧演员作为华族文化的代表符号,使用在旅游局的各项宣传中论文。
  然而,多年的衰退之后,短时间内要重振戏剧,道路是相当艰难的。最大的努力还是来自华人社会民间。1980年代初,尤其是实行偏重英语的教育制度影响下,新加坡华人开始为华文的前景担忧,加上职业戏班水准每况愈下,业余戏剧爱好者就担负起传承戏剧、振兴华文的重任。其中有规模与规划的数粤剧剧团。胡桂馨与黄仕英离开冈州会馆后,创立敦煌剧坊,积极推展工作。在人们居住环境改变后,推广的目标也更改了。自1984年开始,敦煌剧坊便有计划地在各组屋区的会所进行粤剧、粤曲的推广活动。1995年更积极地将范围扩大到艺术教育,举办讲座、示范演出,使戏剧走入学校、初级学院、大学等,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接触戏剧的机会论文。
  除了原本喜爱戏剧和懂得华文的人士推动戏剧这项传统文化外,1980年代末更有一股“寻根风”,将原本受英语教育的观众带到戏剧内。当时以孙宝玉为首的一批受英文教育者,积极从中国引入技艺高超的戏剧团体到新加坡演出,例如川剧、京剧、河北梆子及粤剧团。其中曾在新加坡引起轰动的演出包括从中国来的四川川剧一院、二院,其变脸特技,令新加坡观众甚感新奇;以裴艳玲为首的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兰陵王》、《钟馗》、《四郎探母》等精湛的演出,令戏剧观众重新认识戏剧的高超技艺。1992年这批受英语教育的戏剧爱好者还成立了新加坡戏剧研究会,聘请裴艳玲在新加坡开班授课论文。
  民间的努力也得到政府的鼓励。1979年新加坡政府宣布要促进各族多元化文化发展,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新加坡政府也开始支持戏剧艺术,为戏剧活动提供资助。1980年代中以来,政府以赞助形式让本地的业余剧团聘请中国导师开办戏剧训练课程,鼓励人民学习传统文化。政府社会发展部自1986年开始主办“传统戏剧节”,其中包括其他种族的戏剧如马来孟沙弯[②],也包括华族戏剧,只可惜该活动在1992年停办。不过,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将戏剧列为其中一项表演艺术。此外,文化与艺术部与旅游促进局联手举办的一系列戏剧演出,除了保存传统戏剧,也试图用戏剧吸引外来旅客。其中芳林公园的露天演出获得热烈回响。戏剧也成为新加坡戏剧节的演出项目。还有些较小型的戏剧活动如:戏剧周、传统戏剧节等,也可以得到政府提供的廉宜的活动会所与演出赞助费。1991年成立的新加坡艺术理事会,为各业余艺术与文化团体提供资助。该理事会在2004年财政年度所公布,戏剧的赞助金额项目为:敦煌剧坊获得$132,000的常年经费资助及$23,000的海外演出津贴。资助个别戏剧演出项目,则有18个戏剧团体受惠:戏剧学院、平社、揭阳会馆潮剧部、馀娱儒乐社、陶融儒乐社、南华儒乐社等,赞助金额总数达$162,000元,其中以戏剧学院获得最多,占了$95,000。政府还特开辟一项训练经费,由海南协会获得$5,000津贴,做聘请导师之用。以上一年超过30多万的赞助费,还不包括新加坡旅游局参与戏剧活动的经费。旅游局主要曾与敦煌剧坊合作,每个星期两次,邀请优秀的戏剧演员在旅游胜地克拉码头进行戏剧表演。此外,也将戏剧作为华族文化的象征,用于官方旅游手册,借戏剧的传统性与艺术性,塑造出新加坡是亚洲“东西贯汇”的形象论文。
  除了文化与艺术部与旅游局,其他国家机构也参与戏剧活动。例如从1997年开始的常年戏剧活动“薪传戏剧汇演”便是由国际艺术理事会支持的戏剧学院、国家公园局与直落亚逸芳林公园联络所联合举办。为鼓励公众、商家赞助与捐款支持戏剧,国家税务局也豁免经他们审核过的非盈利的戏剧团体的捐款税务。例如,凡捐款给戏剧学院、新加坡戏剧研究会、敦煌剧坊、新加坡艺术之家等等的公众,其捐款将可扣所得税。19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支持华语戏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语戏剧的复兴论文。
  民间团体的努力、政府机构的支持,都是新加坡华语戏剧摆脱困境的力量。此外,还有戏剧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戏剧的发展。1980年代后,新加坡的戏剧演出已不再局限在本地人熟悉的剧种。到新加坡来的外来戏剧团体,以中国剧团为主,已不限于新加坡华人的家乡地方戏,自1980年开始,先后来新加坡演出的剧种包括婺剧、赣剧、昆剧、川剧、河北梆子、楚剧、武汉汉剧、越剧、黄梅戏、台湾歌仔戏、芗剧、京剧、蒲剧等等。例如:新加坡戏剧研究会便在1990年代前后邀请四川川剧一院、二院在维多利亚剧院演出。1992-1994年间,也多次邀请裴艳玲率领的河北梆子到新加坡演出。其中1994年在莱佛士酒店光华剧院的演出,不但五晚场场爆满,而且观众群不局限在年长人士,还包括许多青年与学生。1993年赣剧演员涂玲慧的八尺水袖,在新加坡引起水袖旋风,于是于1995年再次受邀参加戏剧节演出论文。
  当然,最常来的还是本地人较熟悉的剧种剧团,例如2001年间3-6月,仅3个月的时间内便有
  中国四个剧团在牛车水人民剧场做五次的演出,剧团包括海南省琼剧院、潮州市潮剧团、中国北京京剧院和肇庆粤剧团。这类外地剧团到新加坡的演出,无疑令新加坡人欣赏到戏剧高超的技艺,也令业余戏剧演员有了观摩学习的机会,提升了业余剧团的水准。可是,他们的出现也打击了本地的职业剧团。毕竟经过十多年的挫折,本地职业剧团在表演艺术上是大大退步了,外地剧团的到来,令本地人更不愿看新加坡本地职业剧团的表演。此外,业余剧团聘请中国指导、观看中国剧团演出,将中国剧团的表演融入表演中,这无疑也将新加坡戏剧表演的地方性降低,本地剧团表现不出优势。
  大文化氛围、政府的支持、业余剧团的努力、外来剧团的带动,为90年代以来的新加坡戏剧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切利好消息,似乎都无法彻底改变新加坡职业戏剧的命运。1990年代初新加坡共有九个福建职业戏班,包括双明凤民剧团、双飞燕闽剧团、四季春闽剧团、筱凤闽剧团、新赛凤闽剧团、新燕玲闽剧团、新庆华闽剧团、新凤珠闽剧团、玉珠凤闽剧团。当时这些闽剧班结构仍相当完整,演员、乐师相对固定,演出也较频繁。然而,10年以来,竞争激烈,各班压价演出,数百元便可演一台戏。演出机会减少,剧团有演出才召集人员,没演出时大家各谋生路。每每人员都是在从其他工作下班后赶到戏台,临时由班主讲当晚演什么戏后,便上台演出了。演出的也是演员熟悉、不用彩排的旧剧目。往往台下观众经常看到戴手表、戏服不整的演员在台上演戏。专业剧团成了业余演出,甚至演出水平还不如一些业余剧团。而且剧团虽多,但人员却一直减少,有时一台戏的演员才十来个人论文。
  新形势救不了职业演剧。这些年一些老戏班也难以维持。1990年代初,演潮剧的职业剧团有金鹰潮剧团、老赛桃源、老三正顺、新荣和兴潮剧、正天香潮剧及织云潮剧团。可惜曾叱咤一时的老班新荣和兴班在2001年已解散。而从新荣和兴潮剧班在1980年代初分出来的金鹰潮剧团,则因亏损已于2006年停止收戏,也即表示2007年初便是该班散班之时。织云潮剧团,目前则多在马来西亚演出,农历七月才回新加坡。其他潮剧班或更早解散或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不独潮剧,福建戏班也同样,战前成立的一些老班,如新赛凤闽剧团,也传出将在2007年散班的消息。
  一方面是职业戏剧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却是业余戏剧活动蓬勃发展。1980年后,许多业余剧团纷纷成立。粤剧方面,1981年成立的敦煌剧坊研究推广粤剧的成就,使之成为新加坡粤剧界的中流砥柱。1988年成立于友诺士民众联络所的粤剧团,迄今已演出超过70场,1992年成立的哥南亚逸民众俱乐部粤剧团则每年至少演出3次。其他新成立的业余剧团还有1989年成立于甘榜格南区体育俱乐部属下的新加坡徐家班戏剧艺术团和1996年成立于中巴鲁联络所粤剧演艺团等等,以上还不包括大大小小的卡拉OK粤曲演唱团体。在1940年代便有粤曲演唱的东安会馆,也在1984年时因有一批爱好粤剧的青年的加入,剧组活动频繁,从每周一晚增加到每周四晚,组员从十多名增加到五十多人,可见1980年代所掀起的粤剧热。
  其他剧种的新剧团有1986年由福建公会成立的芗剧团、1993年由受过京剧训练的吴书玉所成立的新加坡艺术之家、1996年有由麦波申C区居委会乐龄俱乐部的潮剧组、由巴耶里巴民众联络所成立的潮剧团训练班、2001年由定居新加坡的庄惠煊所成立的歌仔戏组织艺炫戏剧音乐制作公司及天韵京剧社。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马来亚潮剧职工联合会”的潮剧联谊社也在1984年成立。海南协会也正式在1981年举办琼剧训练班,并于1997年首次演出论文。
  许多业余团体由于成员乃醉心艺术的人士,积极将新加坡戏剧带到国外。敦煌剧坊的成绩最为卓越,曾到过20多个国家演出。所到国包括:澳洲、比利时、巴西、加拿大、中国、埃及、英国、法国、德国、香港、荷兰、匈牙利、韩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纽西兰、罗马尼亚、苏格兰、瑞士、土耳其和美国等。东安会馆的粤剧组也到过香港、中国;冈州会馆乐剧组到过马来西亚、西德、中国广东省如:广州、新会市、潮连镇、顺德等;新加坡徐家班戏剧艺术团(粤剧)代表过旅游局到美国各大城市、澳洲、纽西兰、加拿大、西班牙、南非、中国;潮剧联谊社到过沙劳越古晋;海南协会到过汶莱、吉隆坡、海南省;琼联声剧社到过中国海南、南京、北京进行交流演出;陶融儒乐社到过德国、汕头、沙劳越、印尼、泰国、柬埔寨;馀娱儒乐社到过日本、韩国、法国。到国外演出的意义不只进行艺术表演,也给票友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戏剧更大的兴趣,鼓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戏剧活动,提升戏剧艺术论文
  戏剧活动的推展是业余剧社视为己任的工作,最常推展的地方是联络所与学校。敦煌剧坊是将粤剧带到联络所[③]的先驱之一,自1984年便开始有计划地到民众联络所进行推广工作。1990年代中,敦煌剧坊也积极推行戏剧艺术教育,步入中小学校、初级学院与大学,为年轻一代提供讲座、示范与演出。冈州会馆乐剧部所到的社区则包括:红山、直落布兰雅、丹戎巴葛、碧山、宏茂桥、忠邦联络所与民众俱乐部等。其他业余剧团也积极推广。潮剧联谊社常在本地各联络所作巡回演出。平社、东安会馆乐剧组除了联络所外也到各中小学举办讲座。新加坡徐家班戏剧艺术团则到过中正、华侨中学举行戏剧武功示范,而天韵京剧社更曾协助德明中学“京剧之夜”的演出。这类推广工作使得许多民众联络所纷纷成立戏剧教唱班、甚至在1980年代末开始成立戏剧小组,在1990年代成立的组织更多。而到学校去则是让戏剧接近年轻新观众群的最佳管道之一,目标集中,而且还可能吸收到对戏剧有兴趣的新人。
  业余剧团的票友在艺术提升上的要求已经超越职业剧团。对比职业剧团低落的士气,票友热情高涨,希望提升自己的表演艺术是自然的。自1986年代起,不少业余剧团便聘请专业导师,如:琼联声剧社在1986年后,先后请了中国艺人到新加坡培训新人;馀娱儒乐社自1988年开始请中国导演指导,陶融儒乐社也自1990年代请中国名导及音乐家来新指导。其他剧团如:平社也聘请外国导师,冈州会馆粤剧部则有广州的梁望泉。巴耶里巴潮剧团训练班和麦波申C区居委会乐龄俱乐部则聘请戏剧学院的导师蔡碧霞指导。以往的剧团多是由有经验的老演员教导新演员,近期已发展到聘请专业导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值得留意的是,所聘导师几乎都是中国的,新加坡的业余剧团的演出已经倾向中国风格,偏离了新加坡戏剧的独特性论文。
  1980年代后,戏剧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的考验。为了接近与吸收新的戏剧爱好者,有些业余剧团开始了实验性的创新方式。例如:敦煌剧坊便采用了英语和马来语唱粤剧《白蛇新传》。敦煌剧坊的英语粤剧,曾多次在国际戏剧界获得热烈反响。用英语唱粤剧是由香港开始的,但香港粤剧组织并未发展起来,反而是在新加坡,可能因为国家共同语是英语的关系,英语粤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马来语粤剧则是新加坡的首创。新加坡艺术之家的吴书玉也提倡创新的新华剧。所谓新华剧乃是用白话文写成、用华语[④]演出的戏剧,希望可引起新一代新加坡人对戏剧的喜爱。这是一种本地化的戏剧创作尝试。当然,哪种尝试都曾遭到反对,但也有附和者。至于哪一种能继续发扬、哪一种会遭摒弃,则仍需更多的时间考验。
  新加坡的戏剧发展道路崎岖,近期的十五年里,职业剧团有没落的迹象,前途茫茫,不少戏班都支持不住,纷纷解散。可是在另一方面,戏剧活动又获得政府与人民的支持,业余剧团有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无人可断言新加坡地方戏剧的结果,但可预见的是,在未来,戏剧是不会在新加坡消失的。最后值得关注的是新加坡的戏剧教育事业。
  1995年,新加坡戏剧学院是在国家艺术理事会的支持下成立,是新加坡首个正式从事培训、研究戏剧的教育与学术机构,主旨在普及和提高戏剧艺术。在普及戏剧教育方面,该院从学校着手,到过百多间中、小学举办讲座与示范表演,让年轻一代有机会接触与认识戏剧表演,从中发掘年轻人学习戏剧的兴趣,并提供培训课程。参与培训的年轻人,还有机会粉墨登场,甚至出国演出。这些是巩固与留住年轻人对戏剧热诚的方法。参加该院主办的“青年剧展”的学校便包括圣尼格拉女校、博理中学、南华中学、光伟中学、蔡厝港中学、南洋女中、英华中学、南洋小学、长老会小学、巴耶里巴美以美小学、宏文小学等。这些学校中,有中文底[⑤]的学校、也有传统英校。其中既有名校,也有社区学校,可看出该院希望团结不同社会背景的年轻人。学院除了在国内举办演出,也曾率领学员参加日本富山国际儿童节、芬兰儿童戏剧节和德国林根国际儿童戏剧节。这些远赴各国参加的演出,除了提供学员演出机会,对鼓舞学员、提高他们的表演技艺,作用是更大的。戏剧学院建院十多年,已取得一些成绩,将来的发展与对新加坡戏剧的贡献,还有待时间的印证。

《80后新加坡戏剧发展新方向论文》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80后新加坡戏剧发展新方向论文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yishu/xiju/10621.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