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价值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哲学论文发布时间:2018-08-04 10:55:43浏览:

   唯物史观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创造思想和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价值则是这一精神生产活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动反作用。一方面,精神生产根本上受到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决定,精神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及其精神价值又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深层地又受到社会性质的影响。在私有制社会,统治阶级掌控着精神生产,将之作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的重要的意识形态手段;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产更是异化为一种奴役无产阶级的隐性力量。要打破这种“精神异化”,必须坚持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精神生产才有价值;只有契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精神价值才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

哲学动态

  《哲学动态》Philosophical Trends(月刊)曾用刊名:国内哲学动态,1978年创刊,是动态性、资料性的学术刊物。它提供国内外哲学界信息;反映哲学各学科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交流研究工作经验;刊登哲学短论和资料;开展述评,活跃讨论;促进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哲学动态》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内统一刊号:11-1141/B,国际标准刊号:1002-8862

  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是精神生产与精神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精神活动是意识关于外界事物的能动反映;精神生产是这种能动性的精神活动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它包括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初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直观的反映,缺乏理性逻辑的介入,带有强烈感官和经验色彩;高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对初级精神生产结果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加工。人类的所有思想和观念都来源于这两个活动。精神生产不仅是作为生产主体的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且给予物质生产以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因此,内蕴于精神生产的这种对物质生产生活的能动的反作用就是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的大小直接地取决于精神生产,根本上则又是由物质生产所决定。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坚持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出精神生产的作用,才能真正将其精神价值转化和提升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精神生产的本质及其多维内涵

  就其思想谱系和理论渊源而言,精神生产这一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 人是理性的动物 ”,认为有没有精神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中世纪神学的盛行,使神的价值排斥了人的价值。对人类精神的阐释和研究直到 18 世纪才又有了进展,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真正实现对精神生产认识变革的则是马克思。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精神哲学》把人类意识的发展分为五个相继的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认为意识的发展过程就是“ 绝对精神 ” 自我运动的过程。黑格尔的这一区分极大彰显了精神生产活动的内在本质。然而,黑格尔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只把意识形成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产生精神的生产实践排除在视野之外,因而不能把握精神生产的实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批判 ”①,本质上只是思辨层面的运动“,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②。由此可见,马克思此时已经初步意识到精神生产是与社会的生产实践有着内在联系的,精神生产的本质内涵在《巴黎手稿》中已经隐现。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 精神生产 ”这一概念。马克思在谈到物质生产领域物品的价值问题时指出,“ 物品的价值问题的解决,本质上取决于生产该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甚至精神生产的领域也是如此 ”③。这里,马克思用经济学上物质产品的价值由“ 生产该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决定的原理来分析界定精神产品的价值,并确认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受到生产的一般规律支配。此时的唯物史观还处于诞生的黎明,马克思还没有自觉地把科学的精神生产概念纳入唯物史观的范畴。

  《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揭示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本质联系。“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④这一论断表明,马克思深刻地把握到了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精神生产来源于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另外,反映着特定民族面貌的精神生产既决定于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价值

  物质生产,又是一种对人的社会关系的设计,关乎对社会的统治形式和统治机制等,这就指明了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进而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①。至此,精神生产的科学概念最终确立。即精神生产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 思想、观念、意识 ”等观念形态产品的生产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它的前提和基础。和物质生产一样,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精神产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要深刻把握精神生产的科学内涵,还应注意以下几个维度。

  ( 一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由三部分组成,即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三种生产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它们的交互作用及其相互发展,构成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根据。

  人类历史的前提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首先要进行的是人类自身的生产。然而,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通过和人的物质变换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发挥作用。这种物质变换就是物质生产。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人类之间必须进行交流,因而必须进行精神生产。就此而言,精神生产在社会中处于枢纽地位。一方面,它受制于其他两种生产;另一方面,它又给予其他两种生产重要的能动的反作用。人的思想、理想目标的制定都是精神生产的表现,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和发展趋势均由精神生产体现出来。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决定着其他两种生产。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能力和精神生产能力统一体现和规定着人的素质水平,人的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其他两种生产的水平。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对前者又有反作用。从起源上看,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产物;从内容上看,精神生产的产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就功能而言,精神生产对社会的发展起导向作用。我们既要看到物质生产的基础和决定作用,也不能忽视精神生产的影响和作用。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②。这就是说,属于精神范畴的“ 上层建筑的各要素 ”可以通过对人的激励对经济基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从而改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知识经济的当下,精神生产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精神生产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并主导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

  ( 二 )精神生产的异化及其意识形态转化

  精神生产最初发生于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刚刚揖别动物而独立的人类疲于应对饥饿和死亡威胁,无暇顾及专门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直接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并与物质生产相互交织。比如,原始社会的诗歌就是生产动作的节奏,而绘画则是对生产的记录并直接为生产服务。此时人类的精神生产还属于初级的精神生产。只有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出现阶级划分的条件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才真正分工,专门的高级的精神生产才真正出现。

  在阶级社会中,高级的精神生产的主体最初是统治阶级及依附于统治阶级的成员,当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又出现了被资本家雇佣,替资本家生产利润的无产者知识分子。雇佣劳动必然导致劳动异化,带来精神生产的异化。其突出的表现是,资本、商品的规律凌驾于精神生产本身的规律之上,把本属“ 自由劳动 ”的精神劳动变成了为少数资本家牟利的雇佣劳动。这种异化了的精神生产的实质是人与物关系的颠倒在精神生活领域中的投射和反映。作为精神生产的主体,人受到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奴役。他们不仅无法支配和主导这些物,而且反而受到物的制约乃至禁锢。于是,他们自己反而成了自己所创造精神产品的奴隶。比如,科学作为高级精神生产的产品,在并入生产过程后就作为资本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

  这就因此暴露了阶级社会下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色彩。一般而言,精神生产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的和非意识形态的两种。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的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社会力量;非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主要是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生产,这种形式的精神生产主要调节和控制自然力。离开了前者,人类社会就失去了自我调节,也就不可能形成社会有机体;离开后者,人类社会将永远处在自然的奴役之下。两种精神生产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引导着社会的发展。但从本质讲,在阶级社会中,专门的精神生产的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生产精神产品和阐发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满足统治阶级社会统治的需要,进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因此,阶级社会中非意识形态的精神生产也难逃意识形态精神生产的纠缠和控制,二者共同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 三 )精神生产的主体、客体和过程

  首先,精神生产的主体是人。精神生产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作为精神生产主体的人是受具体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的现实的个人。

  其次,精神生产的客体就是精神生产资料,它是指被人脑所反映的外界事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和社会,也包括初级的、高级的精神产品。而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自然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精神生产以社会为基础同时也是代表社会意志的行为;已有的精神产品是人生产的产品,反映着人和社会的现实状况;包括精神生产过程中人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能够借用的技术、手段在内,哪一样都不是凭空生成和能够随心所欲选择的。也即是说,精神生产客体的成色和性质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受生产力水平规定的。最后,从精神生产的过程看,它是认识和实践过程的统一。人对进入人脑的外部世界的反映过程,既是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自我改造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否进行和如何进行,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的素质、能力及所处社会的实践条件。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从主客体还是从过程和结果来看,精神生产都是具体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受到社会生产实践条件的制约和具体历史阶段发展水平的规定。精神生产不是人类大脑在外界事物刺激下放射意识光芒的神秘能的表现,而是深刻地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状况。原始人只能刻出粗陋的岩画,中世纪的画家已经可以画出精美的油画,但他们都绝不可能像今天的人们那样能够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生动逼真地再现人类任何过往历史的生产生活场景。因此说,人类的精神生产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不可能超出具体社会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规定而进行精神生产。正如马克思所说:“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①

  二、精神价值的范畴界定及其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只要活着就有需要。“‘ 价值 ’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② 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意义和效用,人的需要是价值关系确立的基础。然而,作为客体的外界物不会主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使外界物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才能创造出价值。因此,实践是精神价值的根本源泉。

  学界关于精神价值的认识存在着不小的偏差。一种观点认为,“ 精神价值是相对于物质价值而言的,它是指客体(自然、社会、精神产品)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关系。精神价值主要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 ”③。另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的价值即精神文化的价值,是一种不同于物质文化价值的特殊的价值。它是客体以其精神内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扩展人的精神视野,提高人的精神品位,开发人的精神能量,活泼人的精神生活 ”①。从这两种观点来看,第一种观点精神价值的外延更广一些,它的客体既包括精神产品,又包括自然和社会。也即是,只要客体的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客体对主体来说就具有精神价值。第二种观点可以说把客体仅限于精神产品,仅限于精神文化对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而不包括自然和社会。比较两种观点,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更符合唯物史观对精神价值的界定。

  基于精神价值的内涵,我们知道,精神价值对人的作用是通过人自身的内部改造而实现的。那么,精神价值对自然和社会有没有作用呢?当然有。一方面,精神价值的动力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在物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共同理想,奉献精神等来凝聚、稳定和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不可能离开精神生产的繁荣。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价值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人的中介才实现的,这种作用是间接的,精神价值只有先作用于人,再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带来自然的变化。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因而精神价值对社会的作用根本上还是对人的作用,精神价值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于此,这里我们着重就精神价值对人的作用进行剖析。

  首先,精神价值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哲学的价值来说,首先,中西方哲学之间的差别就对中国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性格有着不同的影响。西方哲学源头的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论思想使西方人更注重个人,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因而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哲学思想以儒学为正统,强调家庭伦理,也就忽视了个人的存在,直到近代以前,可以说中国依然缺乏个人的概念。因此,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人缺乏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彰显的个性。其次,从整个哲学对人类思维发展的影响来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往往忽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人在不相容的对立中思考问题,从而走向极端;而唯物辩证法总是让人从联系的观点、全局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从而促进了人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能力的提升。而精神产品中的自然科学的每次变革也引起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标志着科学对宗教神学的宣战,同时也把人的思维能力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和量子力学的形成,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也在逐步增强,反映人类认识水平的精神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促进人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其次,精神价值能够增强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包括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能动性表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像镜子一样直观地反映,而是通过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把握,去伪存真,由具体到抽象再具体形成对事物的概念,从而能够深刻地认识事物,继而按照事物的规律改造世界。人的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人生活的世界就是自己创造的,人“ 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①,而是人的实践创造的结果。不仅自然界,人类自身也是人实践创造的产物。人的自主性表现在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做主,能够自由安排自己的活动。人的自主性是人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而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必然带来自主性的提升。人们所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等精神产品,为观察探索世界,掌握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并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中实现人的发展,增强人的主体性,使人摆脱野蛮和愚昧,走向理智、文明和自由。

  最后,人全面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精神价值。人有丰富多样的需要,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而人对物质的需要是最为基本的需要,物质的满足也是人其他需要能够满足的基础和前提;精神需要是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是人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它引导和调节人的物质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迭代也越来越快,由此带来的物质诱惑也越来越大。有些人迷失在对物质的追求中,热衷于物质生活享受却忽视了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是个人素质提高的内在因素,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不至于被淘汰,才能抓住时代为我们提供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可见,精神价值是人的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精神动力,人的价值实现和自由发展便无从谈起。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也是提高人修养和素质的动力。有研究表明,在物质逐渐充盈的当今社会,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前十个条件中并没有直接的物质因素。这当然不能否认物质对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的基础作用,而是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直接的物质满足能够带给人们的幸福和快乐越来越有限,人们对物质带来的刺激正逐渐钝化,转而注重追求精神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人的追求由物质向精神的转向,表征着人类向文明的迈进。

  三、规塑精神生产与精神价值追求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追求都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都是在主体自身发展需要的“ 内在尺度 ”与对象自身的“ 外在尺度 ”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人类社会就是人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 内在尺度 ”,在被改造对象“ 外在尺度 ” 的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文化价值世界。坚持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是精神生产与精神价值追求的基本原则。

  价值是从主体的角度评价事物对人发展的效用和意义,真理是从客体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人在实践活动中追求和创造价值是人作为主体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坚持真理就是尊重和服从实践活动客体的本性和规律,按照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开展实践活动。价值和真理则是这两个尺度在人的实践和意识中的表现。

  马克思说:“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①这里“,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是指被人改造对象自身的本性和规律;“ 固有的尺度 ”是指人自身的需要,也即改造活动的目的。真理是作为改造主体的人对被改造客体对象的本性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被改造对象对人需要的满足,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两个基础方面,正是它们构成认识实践和认识过程的基本原则,并最终决定人类活动的成败。达尔文认为,快乐、愤怒连动物都有,而只有人有羞耻感,能把各种情感体验上升为伦理和道德。所以,广义的价值观只有人才具有。很显然,动物按照物种的尺度生活,虽然缺乏创造性,但也不会违背本物种而犯错误,如蜜蜂筑造蜂房就是一种本能。因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 ”,并以此为凭据再造自然界,形成了人化的自然。它一方面改善了人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对自然造成破坏,引发生态灾难。可见人的价值观念和尺度不是自足的、万能的。所以,对于人所独有的价值尺度,我们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保持强烈的“ 价值自觉 ”,坚持真理尺度。

  在价值选择上坚持真理尺度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发展看作一个“ 祛魅 ”的过程,精神生产和精神价值追求内蕴着文明的向度。外界事物作用于人脑都会产生意识和精神,但并非所有事物对人都具有有益的精神价值,只有那些能满足人类发展进步需要的精神生产才真正具有精神价值。因为,与动物相较而言,人是一个文化结构,人活动的目的是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也即被异化的人的本性的全面复归。所以,人类总是趋向于追求有利于文明发展的精神生产。因此,事物对人来说是否有精神价值,首先看事物带来的是否是有利于人发展的精神体验和作用,而真正具有精神价值的事物也一定能引领人类走向进步、自由与文明。

  近年来,在精神生产和精神价值追求上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坚持真理尺度的共识。其实,中国思想家王国维就曾在对古今中外的知识文化选择上提出了去中西古今之见只以真理为尺度的见解。他认为做学问“ 无新旧也,无中西也 ”,在对科学文化知识等精神产品的学习、继承和探索上应该摈弃古今中外区别对待的偏见,只能以它原本的是非真伪为标准;他认为知识无国界,研究学问要博采众说,唯真理是从,坚持真理尺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观对不对,好不好,要以真理为尺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价值好坏的评判标准。实践不仅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人的价值需要和客观对象联系的确定者。真理和价值本身就是人类实践的内在尺度。因此,在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精神生产和精神价值追求上,必须坚持真理尺度,自觉实现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价值》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价值

文章地址: http://www.zhichengyz.com/lunwen/yishu/zhexue/36799.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职称驿站郑重声明

1、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需删除请联系本站在线人员!
2、本站服务全面,包括期刊推荐、论文发表咨询、出版社出书等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咨询。
3、本站凭借多年的论文发表咨询经验,审核、发表成功率高。
4、本站在国际拥有多家自主经营出版社,出版服务有保证。

论文发表加急通道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