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核心期刊发表题元层级之实质与描写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财税论文发布时间:2014-12-08 14:08:01浏览:

  [摘要] 题元层级被认为是一种有吸引力的理论架构,但有关题元层级的构成及其角色的排序等问题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争议主要源自对题元层级实质的忽视和描写方法的不当。从实质上来说,题元层级是对某特定事件结构所反映的局部性经验事实的概括陈述,故将属于不同事件类型的题元角色组合进一个层级进行排序是缺乏理据的。描写题元层级的有效方式是采用基于事件参与者的相对突显关系表征方法,如Dowty的原型角色理论。要正确理解和应用题元层级必须弄清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题元层级背后所揭示的实质是什么,表达的概括是什么?第二,题元层级对语义角色进行排序的理据是否充分?只有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在用于解释不同现象、基于不同理据而提出的层级之间进行有意义的选择和比较,否则,只会造成对题元层级理解的混乱和误用。

  [关键词] 核心期刊发表,题元层级,题元角色,使役事件,事件结构,原型角色理论,原型角色蕴涵,论元实现

  The Na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matic Hierarchy

  Lü Changhong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 Thematic hierarchies (TH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account for regularities in the linking of thematic and grammatical roles and adopted by proponents of a range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s. But over them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most of which derive from the failure in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 TH reflects or in ranking thematic roles properly. Essentially, a TH is the statement of a local empirical generalization (Levin & Rappaport Hovav 2005), so different THs reflect different generalizations and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s for ranking thematic role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a TH, Fillmores (1968) Subject Hierarchy ″agent > instrument > objective (or patient in Levin & Rappaport Hovav, 2005)″ is taken as an example. In fact,the generalization it captures, i.e. ″the structural prominence of causes over patients (Levin & Rappaport Hovav, 2005),″ is valid only for causatives, in which a causal chain must be formed among arguments. In causatives, there must be an entity undergoing the conversion from the entity acted on (Ground) into the entity that acts (Figure) (Frawley, 1992), such as the INSTRUMENT shuibeng (water pump ) in sentence ″Tamen yong shuibeng chou wushui (They are pumping the sewage).″ The conversion process involves the transmission of force and therefore endues shuibeng with the semantic feature of [+force], which makes shuibeng possess some animate feature. A forcedynamic structure is thus formed in the event: tamen (they) → shuibeng (water pump) → wushui (sewage). Only under this condition, can the INSTRUMENT shuibeng become the subject if there is no AGENT, as in the sentence ″Shuibeng zhengchouzhe wushui (The sewage pump is working now).″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STRUMENT danjia (stretcher) in the sentence ″Tamen yong danjia tai shangyuan (They are carrying the injured on a stretcher)″ doesnt undergo the conversion from Ground to Figure, so no causal chain is formed in the second event: tamen (they) → danjia (stretcher) ― shangyuan (the injured), and consequently tai (carry) can not constitute a causative event. Hence the sentence ″*Danjia zhengtaizhe shangyuan (*The stretcher is carrying the injured)″ is unacceptable.   If a TH is simply the statement of a local empirical generalization, there is no underlying motivation for ranking the thematic roles of different event types in a hierarchy, like Chens (1994) Subject Hierarchy: agent > experiencer > instrument > possessor > location > theme > patient. Otherwise, a false prediction about the linking of thematic and grammatical roles might arise.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Chens Hierarchy, the sentence ″*Danjia zhengtaizhe shangyuan (*The stretcher is carrying the injured)″ is acceptable but in fact it is not. The contradiction results from the fact that Chens Hierarchy mixes types of event and does not respect the fact that ″agent > instrument > objective″ is only the local empirical generalization about a canonical causative.

  With the locality nature of THs, the framework for a particular TH must be local, too. Event structures are adequate frameworks for this purpose, but they should be defined relative to a verb because if the ranking of thematic roles is independent of the event structure defined by the verb, the failure of the TH to predict the result of argument selection might be unavoidable. Of the eventbased construction of THs, Dowtys (1991) protorole theory, ″a reflection of the salience of event participants (Levin, 2005),″ is the right approach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TH.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a) it describes the essentially relational nature of thematic roles because what semantic roles define is a type of relations rather than categories, and relations can only be understood in an event; (b) it can more explicitly reflect shared nature or subt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atic roles, for example, the shared nature of [+change of state] that both EXPERIENCER and PATIENT have; (c) it can avoid the difficulty in identifying and defining discrete roles or the problems caused by granularity of thematic roles. For example, there is no need to identify a new role ″FORCE″ to describe argument Yunshi (a meteorite) in the sentence ″Yunshi ba wuding zale yigedong (A meteorite smashed a hole in the roof)″ as Yuan (2008) suggests, if Yunshi (a meteorite) is defined in terms of a set of entailments of AGENT and INSTRUMENT: {[+volition], [+cause], [+movement]}; (d) it has been empirically proved to have psychological validity.

  Requirements for a pro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s should thus be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a TH reflects, the generalization it captures, and whether there is any underlying motivation for the ranking of thematic roles.   Key words: thematic hierarchy; thematic roles; causative event; event structure; protorole theory; protorole entailment; argument realization

  题元层级是题元角色间的自然依存关系,它反映的是某些题元角色与其他角色相比在某一特定的语法角色上被表层化的可能性大小[1]240,是对题元角色与语法角色之间映射规律的一种概括性描述。题元层级被广泛地应用于与论元实现有关的一系列现象的解释中,如主语/宾语选择以及被动化、使役化(causativization)、施用化(applicativization)、序位化(serialization)等形态句法过程中,在词汇功能语法(Lexical Functional Grammar)、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管辖与约束(Government and Binding)理论及其派生理论,以及角色与指称语法(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等主要的理论框架中亦得到广泛的应用[2]156157。但是个别文献在借用他人的层级时,未考虑原作者提出这个层级时的背景和条件,或在提出题元层级序列时,未对其描述方法进行恰当的取舍。故本文拟对题元层级的实质进行探讨,并对其描写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正确理解、应用和描写题元层级提供参考。

  一、 题元层级的实质

  尽管题元层级被认为是一种有吸引力的理论架构,但有关题元层级的构成及其角色的排序等问题在学界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以目标和处所相对于客事和受事在题元层级中的位置为例,根据Levin和Rappaport Hovav[2]162163的研究,不同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如Belletti和Rizzi(1988)以及 Fillmore(1968)的题元层级中根本就没有包含目标和处所,Grimshaw(1990)、Jackendoff(1972)和van Valin(1990)在其层级中将目标/处所置于客事/受事之上,Baker(1989,1997)、CarrierDuncan(1985)、 Dik(1978)、Fillmore(1971)、Jackendoff(1990)、Larson(1988)和Speas(1990)却将目标/处所置于客事/受事之下,Bresnan 和Kanerva(1989)、Kiparsky(1985)以及Givón(1984)则将目标置于客事/受事之上,处所置于客事/受事之下文中所列不同学者就目标和处所相对于客事和受事在题元层级中的位置的具体研究,均出自B.Levin & M.R.Hovav, Argument Re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在本文的参考文献中从略。。除此之外,这些层级中被排序的角色及其颗粒度大小也不同。如Bresnan 和Kanerva区分接受者角色和纯粹的空间目标角色,将所有的空间处所角色(包括空间目标)组合在一起,置于处所角色之下。其他的层级则将接受者角色视为目标角色的一个次类,不将其分离出来。还有一些层级则在空间目标角色和其他空间角色之间进行区分[3]。

  本文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不同层级概括反映的是不同的实质。

  由于不同层级关注的语言现象不同,描述的目的各异[4]70,因此它们所概括反映的语言实质亦不可能相同。故在比较和评价这些层级时,需要弄清这个层级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它究竟是基于什么语言事实而做出的概括。

  以Fillmore的主语选择优先层级“施事>工具>客体格”为例,Fillmore认为非标记的主语选择通常都遵循这一规则[5]33,如(1)a-b句所示。但该层级对(2)b中工具 “担架”做主语的预测无效,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Fillmore的这个层级概括反映的究竟是什么经验事实?

  (1) a.他们用水泵抽污水。

  b.水泵正抽着污水呢。

  (2) a.他们用担架抬伤员。

  b.*担架正抬着伤员呢。[6]147

  在Fillmore例示其主语选择序列的句(3)中,主语John和hammer尽管在动物性这一特征上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使因性。(3)a的施事“John”是“broke the window”的直接使因,(3)b的工具“hammer”是该行为的间接使因。也就是说,Fillmore的层级描绘的是使因在结构上总是比受事更突显 [2]177,因此在论元选择时具有优先性。

  (3) a.John broke the window with a hammer.(约翰用榔头砸碎了窗玻璃。)

  b.A hammer broke the window.(榔头砸碎了窗玻璃。)[5]22

  在(1)b中,由于工具格“水泵”是“抽”这个行为的间接使因,所以在无施事的情况下,它能做主语。而在(2)b中,工具格“担架”不是“抬”这个行为的使因(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故在同样无施事的情况下,它不能做主语,因此在Fillmore的主语选择优先层级的概括范围之外。

  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同为非动物性的工具格,“水泵”和“hammer”可以做间接使因,而“担架”则不行呢?本文认为Frawley关于使役事件的论述可为此问题提供解释。Frawley认为,使役事件包含一个促成事件Ep(precipitating event)和一个结果事件Er(resulting event)。如在The bike fell from the ball hitting it(球把自行车砸倒了)中,Ep为the ball hitting the bike(球击中自行车),Er为the bike falling(自行车倒了)[1]161。使役事件的核心是:其中一个实体(如the bike)应满足以下条件,即从Ep中被作用的实体转变为在Er中施动的实体[1]163。换句话说,该实体(the bike)应从Ep中的背景(ground)转变为Er中的图形(figure),完成Groundep→Figureer的转变。若是间接使役句,则被致使者(即实施结果的实体)还必须具有动物性[1]165。据此,我们来分析上述3句话。句(1)的Ep是“他们开动水泵”,Er是“水泵抽污水”。在句(1)的Ep和Er两个事件中,“水泵”由被“他们”施动的对象转变为施动者。同理,句(3)的Ep是“John acted on the hammer”,Er是“the hammer broke the window”。在这两个事件中“the hammer”也经历了从被施动的对象到施动者的转变。正是这种转变使工具格“水泵”和“hammer”具有了施动者的部分特征,即[+动力]的语义特征。这个[+动力]特征使其接近于动物性,故它们可作间接使因。由此,在动词“抽”和“break”所构建的事件结构中,论元“他们”、“水泵”和“污水”,以及“John”、“hammer”和“window”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动力结构关系”(forcedynamic structure)[78],如(4)和(5)所示。而动词“抬”构成的并不是典型的使役句,在句(2)中,“担架”没有经历这种转变,未能被赋予[+ 动力]特性,因而与论元“他们”和“伤员”在“抬”事件结构中,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使因链”(causal chain)[78],如(6)所示。故“担架”不能作间接使因,例句(2)b不能成立。   (4)他们→水泵→污水

  (5)John→hammer→window

  (6)他们→担架―伤员

  综上所述,Fillmore的主语选择优先层级是对使因论元的结构突显性的概括,只适用于典型使役事件这一特定的事件结构。在该事件结构中,各论元之间应存在动力传输关系,形成一条完整的使因链。Fillmore的层级概括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部性的经验事实。概而言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题元层级不过是对局部性经验事实的概括陈述,不是什么基元的语言架构[2]176177。

  第二,对语义角色进行排序的理据不同。

  不同学者对语义角色进行排序时所遵循的理据不同,主要体现在事件结构在对角色进行排序时所起的作用不同。许多学者认为应该根据角色在事件结构中的位置来对其进行界定[9]551[10]48[11]47[12]10[13]39,并以事件结构为框架来定义题元层级。然而并非所有的层级都是利用事件结构来确定的 [7]176177。一些层级将来自不同事件类型的题元角色组合进一个层级进行排序,以达到对不同事件类型中题元角色与主语/宾语之间的连接进行概括的目的,如以下层级:

  (7)施事>受益者>接受者/经历者>工具>客事/受事>处所[3]

  (8)施事>经历者>目标/来源/处所>客事[14]

  (9)施事>经历者>客事>目标/来源/处所[15]

  (10)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16]

  Croft认为,这种由不可兼容的事件类型中的角色组成的层级是缺乏内在理据的[17]29,原因在于它们无法解释角色之间的语境依赖关系。比如,经历者是心理事件(如感知、认知等)的参与者,则通常与刺激者共现;而经历状态变化的受事,如果其状态变化是由外在原因引起的,则通常与施事或施动者共现 [7]177。正如Fillmore 和 Kay所述,由孤立的角色组成的层级不能解释角色之间的关系特征。例如把一个事件切分为处所和经历者的想法就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没有经历的使因和内容,经历者本身毫无意义;同理,如果离开了某一受事或客事朝着某一预定目标运动这一场景,处所本身也没有任何意义C.J.Fillmore & P.Kay, Construction Grammar Coursebook Chapters 1 thru 11 (Reading Materials for Ling X2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3, pp.8,21.。也就是说,每一种事件类型具有其特定的层级,这个层级由与该事件类型相关的语义角色组成,因此这样的层级不可能对非共现的论元进行排序 [2]167,否则将无法进行结构上的突显解释。上文所述的句(1)和句(3)均可得到结构上的突显解释,分别如(11)和(12)所示:

  (11)[John CAUSE [hammer ACT ON window]]

  (12)[他们CAUSE [水泵ACT ON污水]]

  总而言之,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技术上的便利手段,题元层级是对某特定语言现象背后的局部性经验事实所做的不同程度的概括,故不应将题元层级视为一种普遍的理论构架,亦不应将不同事件类型的题元角色组合进一个层级进行排序。

  二、 对题元层级的描写

  (一) 描写原则

  如果题元层级只是一种对局部性经验事实的概括,那么对这种经验事实概括的描写就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只能以局部性框架――事件结构为描写框架,否则就很容易出问题。

  如有学者提出的施事性等级序列“施事>感事>工具>地点>与事>受事”[18]6,就是独立于事件结构来对语义成分和句法成分进行配位的。在这种操作中,题元角色的指派不受事件结构的限制。这种在超事件结构基础上对语义成分与句法成分配对的操作,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就很容易出问题[18]6。比如,在例句(13)中,有施事、与事和受事三个题元角色。虽然在这个句子中这三个角色是按照施事性等级中的题元等级配位的,但如果施事不出现,与事因等级高于受事应优先出现在主语位置,就会形成例句(14)。但例句(14)并不合法,因为该例句无法表达“送给李四一本书”的意思。实际上,违反施事性等级的句子(15)反而是合法的[18]6。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稍后予以分析。

  (13)张三送给了李四一本书。

  (14)*李四给了一本书。

  (15)书给了李四。

  第二,事件结构框架应由动词来构建,若脱离动词所构建的事件结构框架来考察角色配位,亦会出现问题。其原因正如Dowty所述,动词所构建的事件结构决定了参与者角色。他举例说,对于“海伦把石头从约翰那里搬运到门廊”这一事件来说,无论我们从“海伦”、“石头”、“约翰”或“门廊”中任一角度来看这个事件,无论我们将它转变为被动态或是对其采取其他句法转换,或采用同义词来替换“搬运”,或将这个事件置于不同的语境中,“海伦”都是施事,“石头”是受事(客事),“约翰”是来源,“门廊”是目标。也就是说,任何真值条件相等的句子都具有相同的角色指派,因为“搬运”事件的性质固定了这些角色 [9]563。故若脱离动词所构建的事件结构来对语义角色进行配位就会产生问题。如胡建华认为,“书”和“李四”的施、受事特征在句(15)和(16)中相同,“书”具有“位移性”和“自立性”这两个施事特征本节对施事、受事特征的定义参照Dowty的原型施事特征蕴涵:自主性(volition)、感知性(sentience)、使动性(cause)、位移性(movement)、自立性(independent existence),以及原型受事特征蕴涵:变化性(change of state)、渐成性(incremental theme)、受动性(causally affected)、静态性(relatively stationary)、附庸性(no independent existence)。Dowty认为,在具有主、宾语的谓词中,具有最大原型施事特征数的论元词汇化为谓词的主语,具有最大原型受事特征数的论元词汇化为谓词的宾语。参见D.Dowty, ″Thematic Protoroles and Argument Selection,″ Language, Vol.67, No.3(1991), pp.547619。,以及“受动性”这一受事特征,“李四”具有“自立性”这一施事特征及“静态性”和“受动性”两个受事特征。也就是说,“书”的施事性比“李四”强,受事性比“李四”弱。因此,按照施、受事性强弱程度,句(15)是合法的,句(16)是不合法的,合法的句子反而是(17) [18]56:   (16)李四收到了书。

  (17)*书收到了李四。

  对句(14)和(15)以及句(16)和(17)的合法性预测所存在的矛盾,其实是脱离了动词所构建的事件框架来对论元的语义关系进行考察的结果。上文所述有关“书”和“李四”的语义特征,是它们在动词 “给”所命名的事件结构中的特征,因此不能反映“收到”事件框架下“书”和“李四”的语义特征关系。在动词“给”和“收到”事件中,“李四”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

  在“给”事件中,“李四”具有“自立性”施事特征及“受动性”和“静态性”受事特征。而在“收到”事件中,“收到”动作是“李四”的自主行为,因此“李四”不仅具有“自立性”还具有“自主性”施事特征,并且不再具有“受动性”,只具有“静态性”受事特征。“书”在 “给”和“收到”事件中的语义特征相同,都具有“自立性”施事特征和“变化性”受事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与胡建华不同,本文认为“书”在这两个事件结构中不具有施事特征“位移性”,而是具有受事特征“变化性”。原因在于本文赞同Dowty关于“位移性”和“变化性”的论述,即只有当位移性不是由动词命名的事件中另一个参与者引起的时候,它才是明显的施事特征,或者说只有在缺乏使因的情况下,位移性才是原型施事角色特征[9]574,如在句(18)a和句(18)b中,the cloud和water的位移是由其自身完成的,而非由事件结构中的其他参与者引起的。当位移是由其他事物引起时,则“位移性”不是施事特征,而是典型的受事特征,如句(19)a-c中,the ball或the bullet的位移:

  (18) a.The cloud passed the tree.(云从树上掠过。)

  b.Water filled the tank.(水灌满了水箱。)

  (19) a.John threw the ball.(约翰把球扔了出去。)

  b.The wall deflected the bullet.(这堵墙使子弹转了向。)

  c.John caught the ball.(约翰把球接住了。)

  在句(15)和(16)中,“书”的位移是由“给”或“收到”事件中某一隐含的致使者(如“张三”)所引起,因此这种位移不是施事特征,而是一种由位移而产生的变化,属受事特征“变化性”。因此在动词“给”所命名的事件中,尽管“书”和“李四”的施事性相同,但“李四”的受事性比“书”强,因此句(15)“书给了李四”合法,句(14)“*李四给了一本书”不合法。同理,在“收到”事件中,尽管“书”和“李四”的受事性相同,但“李四”的施事性比 “书”强,因此合法的句子只能是句(16)“李四收到了书”,而不是句(17)“*书收到了李四”。

  第三,不能对基于特定事件结构的层级进行过度概括。

  如按照陈平的主语选择优先序列“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16]163,句(2)b和句(20)b都应该是成立的,但如上文所述,只有在典型的使役事件中,论元实现才遵循“施事>工具>客体格”这一层级关系。句(2)b和句(20)b都超出了这一特定事件结构的范围,因此都不合法。

  (20) a.爸爸用显微镜看切片。

  b.*显微镜看切片。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题元角色在一个事件中的相互关系来界定题元角色,才能抓住题元角色之间关系特征的本质[17]30,因为从本体论上来讲,题元层级是依赖于事件概念的[19]60。事实上,在过去四十年里,美国等西方语言学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认同,即事件结构是论元实现的主要语义确定因素[7]3,故本文认为应以事件结构作为考察和描写题元相对突显关系(即题元在层级中的排序先后关系)的局部性框架。

  (二) 基于事件的题元层级

  基于事件的题元突显关系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通过事件结构反映的突显和通过事件参与者反映的突显,分别对应于Jackendoff的谓词分解突显表达 [11, 20]和Dowty的原型角色理论(ProtoRole Theory)[9]。前者采用对事件的语义进行分解分析的方法[7]188,按照论元在事件结构中的位置突显关系来对相应的语义角色进行排序,从而构成题元层级[21]7。如在[[x ACT] CAUSE [BECOME [y ]]]中,论元x和y在这个表状态的事件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嵌入深度,根据x和y在该事件结构中的不同位置,即可对x和y这两个论元进行排序,构成题元层级 x > y。而后者则以谓词赋予各论元的蕴涵来表征事件结构[7]188,换句话说,即事件参与者角色的某些特征来自于谓词的蕴涵。Dowty将这些论元基于事件的特征组合为两组丛集概念(clusterconcepts):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分别通过两组特征集来描述[9]572。特征集中的每一个特征并非是必要的和充分的,但各特征都对论元的排序产生影响,共同决定语义角色在题元层级上的位置[21]9。

  本文认为,由于谓词分解方法存在基元谓词(如ACT/DO, CAUSE, BECOME, GO, BE, STAY和LET)的种类和数量的确定等难题,因此相对来说,Dowty的原型角色理论更具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更好地反映题元角色的关系特征本质。语义角色界定的是角色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范畴,而关系只能在事件结构中才能体现。Dowty的原型角色理论正是建立在事件参与者突显概念基础之上的,因此能够抓住题元角色之间关系特征的本质。如上文对句(14)-(17)的讨论就是通过分析事件参与者(如 “李四”和“书”)在“给”事件和“收到”事件中的相对突显关系,来确定它们在题元层级上的排位先后关系(亦即句法配位关系)的。

  第二,在Dowty的原型角色理论中,语义角色不被看作离散的实体,而是由一组特征来界定的[9]547,因此:   (1)能更加清晰地反映语义角色之间的共性特征和细致的差别,如可将语义角色在分类上的交叉清楚地显示出来,比如经历者和受事都具有[+变化性]。

  (2)可避免对离散语义角色难以穷尽以及界定的困难,如袁毓林在对现代汉语动词常见的17种论元角色进行了界定后,指出这“17种论元角色肯定不能涵盖现代汉语动词的论元的所有的论旨角色”,如他认为(21)a和(21)b中的“小王”就应分别细分为“施益性的施事”和“受益性的施事”[22]153。但若采用特征来界定“小王”的话,它在(21)a和(21)b中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具有[+使动性](原型施事的特征之一),后者具有[+受动性](原型受事的特征之一)。袁毓林还认为(22)b中的论元角色“陨石”是(22)a中的两个论元角色(施事“老王”和工具“锤子”)的合并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论元角色即“动力”[22]154。但若采用特征来界定“陨石”的话,只需将其描述为特征集合{[+使动性],[+位移性],[+自立性]},即施事特征蕴涵与工具特征蕴涵的合并,而不需要命名一个新的论元角色。

  (21) a.小王正(给他孩子)理发呢。

  b.小王正(在理发店)理发呢。

  (22) a.老王用锤子把屋顶砸了一个洞。

  b.陨石把屋顶砸了一个洞。

  (3)可避免由于语义角色颗粒度大小不同而造成的问题,如句(23)a“小陈做了一件衣服”,在汉语中可能存在(23)b和(23)c两种理解。也就是说,在句(23)a-c中,语义角色“小陈”的颗粒度大小是不同的。若采用特征描写的方式,则无须对“小陈”分别命名,只需在[+使因]特征((23)a 的“小陈”)下,进一步区分直接[+使因]((23)b的“小陈”)和间接[+使因]((23)c的“小陈”)即可。

  (23) a.小陈做了一件衣服。

  b.小陈亲自动手做了件衣服。

  c.小陈请人给自己做了件衣服。

  第三,具有一定的心理语言学基础。如Kako的实验研究表明,普通说话人就主语、宾语的题元角色特征所做出的判断,与Dowty的原型角色假设所做的判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3]39。另一项证据来自Liu、Xu 和Panther对不同语义角色(如受事、方式、来源、处所和工具)作汉语动词“吃”的直接宾语时的ERP实验。他们的实验表明,相对于其他非受事语义角色,具有全部原型受事特征的受事宾语需要最少的认知加工,是动词“吃”的缺省格(default case)[24]36。该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Dowty原型角色理论的认知和心理有效性。

  三、 结语

  总之,题元层级不是一种普遍的理论构架,而是对某特定事件结构所反映的局部性经验的概括陈述,故将属于不同事件类型的题元角色组合进一个层级进行排序是缺乏理据的。本文认为,对题元层级进行描写的有效方式是采用基于事件参与者的相对突显关系表征方法,如Dowty的原型角色理论。

  本文认为,对题元层级的正确理解和应用的前提是弄清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题元层级背后所揭示的实质是什么,表达的概括是什么;二是题元层级对语义角色进行排序的理据是否充分。只有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考察,才能抓住题元层级的本质及其反映的实质问题。否则,在用于解释不同现象、基于不同理据的层级之间做选择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只会造成对题元层级理解的混乱和误用。

  [参考文献]

  [1] W.Frawley, Linguistic Semantic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2.

  [2] B.Levin & M.Rappaport Hovav, Argument Re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J.Bresnan & J.Kanerva, ″Locative Inversion in Chichew^a: A Case Study of Factorization in Grammar,″ Linguistic Inquiry, Vol.20, No.1(1989), pp.150.

  [4] 沈园: 《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Shen Yua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Shanghai: 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2007.]

  [5] C.J.Fillmore, ″The Case for Case,″ in E.Bach & R.T.Harms(eds.),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8, pp.190.

  [6] 袁毓林: 《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年。[Yuan Yulin, Valency Grammar in Mandarin Chinese,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核心期刊发表题元层级之实质与描写》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核心期刊发表题元层级之实质与描写

文章地址: https://www.zhichengyz.com/lunwen/jingji/caishui/27644.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