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提供论文发表咨询,国际出版,专利申请,英文期刊投稿咨询,SCI,SSCI,EI源刊,A&HCI,SCOPUS等高端学术咨询服务

推荐好友
扫一扫,关注最新学术知识和资讯

扫码关注公众号

职称驿站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码加好友

职称驿站官方微信号
论文发表指导_期刊投稿推荐_期刊论文发表咨询_职称驿站

论文发表职称晋升 全方位咨询服务

学术出版,国际教著,国际期刊,SCI,SSCI,EI,SCOPUS,A&HCI等高端学术咨询

探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论文

来源:职称驿站所属分类:思想政治论文发布时间:2012-01-14 11:00:19浏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由个体所感受到的外界客观存在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接受并能推动个体践行各类社会规范的压力。它以社会需要为核心,通过社会推动、社会强制和社会反馈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外部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必要且重要的,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建设等途径以保障适度的外在动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接受论文;外在动力
  
  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启动和展开,是由个体的内在动力系统和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指推动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践行社会规范的来自个体之外的力量。其实质是由个体感受到的外界客观存在、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推动个体践行各类规范的社会压力。外在动力就是由外在压力作用于个体的人而产生的一种接受动力。外在压力,供给者是社会,它以社会需要为核心,通过社会推动、社会强制和社会反馈等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外部支持。当然这种压力本身并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它是否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还要取决于个体能否作出判断和认同。个体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同,这些外在的社会压力就转化成他的外在接受动力。外在接受动力和内在接受动力一起构成了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尽管与内在接受动力相比,外在动力属于外推力,是低层次的动力源,但它又是强有力的动力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必要且重要的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必要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必要的:其一,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接受动力或自觉性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其生成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其二,个体生成了一定的内在的接受动力,但仅凭这份动力难以保证其强大、稳定和持久。因为,以物质需要为主要动力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受现实物质利益影响较大;以社会需要为主要动力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则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以精神需要为主要动力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带有主观性,也会因个体心理状态的复杂变化而导致行为选择的不确定性。因此,积极的外在接受动力就可以给内在的接受动力以呼应、支持和激励,给相反的行为选择以警示和惩罚,从而为个体行为提供明确的外在导向。
  
  追求精神完善,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自觉践行社会规范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达到这样的境界不仅需要一定的经历、体验和知识,而且还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对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个体而言,他总是首先从个人利益关系所反映的生活实际状况出发,去感受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依据现实的社会存在来确定个人的行为,他并不能永远保证仅凭自身就能够建立起一个独立的自觉、自愿遵守社会规范的内在动力机制。这就意味着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是重要的论文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接受动力相比,外在接受动力是一种来自于个体以外的他律。但是这种他律并不是一种绝对异己的力量,而是一种能够被个体所感知并认同从而转化为个体内在接受动力的力量。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的直接作用是使个体的德行回报实然化,而利益的驱动正是使个体从他律到自律自觉转换的动力所在。外在的社会推动、社会强制、社会奖励和社会惩罚的力量恰当,有一定内在动力者在利益回报激励下就乐于付诸善行,而缺乏内在动力者则在利益损失面前不敢肆行缺德之事,久而久之在社会生活中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状态,从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动力,并强化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相反外在的激励和惩罚力量太小,有一定内在动力者在低利益甚至负利益回报面前就不愿去付诸行动,缺德者则在低风险下放肆去做缺德的事,久而久之在社会生活中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从而弱化人们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接受动力,败坏整个社会风气。
  
  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政治处于稳定发展轨道,社会思想道德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也比较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观念相对成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自觉性基本具备,这时应当以发挥个体的内在动力为主,适当辅之以外在动力;在社会经济、政治不够稳定时,如经济社会的体制转型时期,社会思想道德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动荡不稳,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观念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在此情况下就应当注意加强外在接受动力的供给。增强外在接受动力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强化个体内在的接受动力,造就具有自律自强精神的接受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外在接受动力的种类论文
  (一)社会推动
  社会推动是指由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而引发产生的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外在动力,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制度的更替、文明的进步导致的国家的发展要求规划、社会的发展趋势、世界的发展潮流等外在世界的运动发展变化而引发产生的接受动力。社会发展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外在动力,其发挥作用的原因通常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自身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与时代落伍的恐惧就成为社会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中介因素。
  
  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们应对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提高理论思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我修养,以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个人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个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认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必然会产生种种疑惑,如对政治生活的疑问,对社会发展的探寻,对社会风气的关心等,种种社会生活问题都促使人们了解社会信息,认识周围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各种知识理论和信息,有助于人们掌握理论思维,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正确思考和处理诸多社会课题,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和意义。
  
  (二)社会强制
  社会强制是外在于个体的力量施加于个体以改变个体的意志与行为方向。它是个体自身意志之外的一种力量,使个体不得不接受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社会强制可分为政治强制、法律强制和组织强制。政治强制是来自国家政治领域的强制行为,无需经由被统治者同意,统治者就可以倚仗国家权力推行其意志。如国家的政策、决定、指示、命令及由此而来的各类政治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就是社会强制的代表,政治强制是国家意志的本质。国家管理和公共生活的有序进行,是以人们对相关规则的遵守为前提的。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主动遵守相关规则、配合国家的管理,不仅是出于理性的行为选择,也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对违反规则之后会受到国家强制力惩罚的惧怕论文。
  
  法律强制是社会强制的一种典型方式,法律强制又可分为刑法强制和其他法律强制,其中刑法强制又是最为突出的形式。通过立法形式确定的其他法律也是社会强制的主要方式。所有的立法实践都抽象地体现了当前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并通过法律条文予以支持和保护。
  
  组织强制是指有组织的社会力量或其他公共权力来强制性地确保基本社会规范的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这为社会强制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条件。社会组织化的发展一方面使明晰的规则制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使社会个体越来越依赖于组织化生活。各种社会组织获得了相对于个体的优势和权威,为思想道德提供了物质性的社会强制力来源。这些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包括法律允许的所有社会组织:如合法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社群组织、民间组织、行业组织等正式组织,以及在人际交往、朋辈关系、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可以依靠组织力量对组织内成员的思想道德行为实行强制性的规范,以确保组织成员行为的合宜性。它们常常通过制定具体细致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工作制度、成员公约、乡规民约、内部默契等形式,在广泛的范围内确立和保障各种社会规范。这显然比简单的思想政治宣传更为直接和有效。
  
  社会强制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它代表国家意志或组织意志,对个体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和弥散性,它要求接受主体无论主观上愿意与否,只要处在某一群体和组织中,就必须自觉接受相应的行为约束和思想规范。正如E博登海默所指出: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当原则,在所有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
  
  (三)社会反馈论文
  社会通过舆论尤其是媒体来评价某种活动的价值,赞许或谴责这种活动,社会舆论的这种力量往往是十分强大的,反馈给行为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从而使得行为主体或产生一种崇高感和尊严感,或使行为主体产生耻辱感和愧疚感,进而改正自己,去恶从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媒体舆论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而无论是个体社会成员还是社会组织,对媒体信息的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高。媒体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权力资源。媒体通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表扬与批评,直接影响到人的社会生活、社会地位以及道德形象,这些评价将直接影响到行为主体的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社会反馈一般通过社会鼓励和社会惩罚两种具体方式发挥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善行的付出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与其对外部环境和行为结果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在付诸行动前,往往对行动的社会命运有一个预期。能够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的预期是,社会认同并褒奖这种行动。当个体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行动的现实价值,认为自己的行为会给个人、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而且社会也会褒奖这种行为,这时他的行为才会是积极的和愉快的论文。
  
  个体可以预期其接受社会要求、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会带来社会价值,受到舆论的赞扬,获得社会声誉,即善行得善报。这种外在的社会鼓励,能够引发个体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力。社会惩罚的作用则相反。人具有践行社会规范的内驱力,同时也存在破坏它的可能性。社会惩罚就是个体因不遵守社会规范而遭到社会谴责,降低个人声望,即恶行会得到恶报。马克思韦伯在测评社会地位时提出的收入、权力和声望三位一体学说赋予了声望与收人和权力同等重要的效用,并进一步诠释了三者的深层互动:收入、权力因素与声望的内在关联和制约使得声望损失转化为物质损失,并且远比物质损失难以恢复。外在的社会惩罚作为一种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行为者在社会生活中,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的行为选择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利益、社会资源和精神利益的得失,并基于这一后果而选择善行。外在的社会惩罚尤其对那些内在接受动力层次较低的个体具有必要性。因为他们对思想道德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社会规范的遵循只是对外在社会舆论的粗浅呼应,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外在动力有着很强的依赖。
  
  社会推动、社会强制、社会反馈等共同构成了个体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一般说来,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他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他投身于社会生活中。当个体的行为背离社会规范时,他就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同,就会受到人们的拒绝和排斥,产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个体就是在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的正反体验中,才逐渐认清自己对社会的依赖,从而自觉地接受社会要求,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外在接受动力的社会提供论文
  (一)建立合理的制度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制度是对人类事物的一种安排,是一组由社会限定、与集体行动交织在一起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人是在制度中生活的,如果制度不公正、不合理,那么,单个人的行为就不可能起到多大的社会作用。反过来,如果制度合理,那么,即使某些个体有不良行为,它对社会的危害也会受到抑制。
  
  所以,对一个社会来说,能否在制度中体现相应的思想原则、政治追求和道德精神,比个人能否履行社会规范更为重要。公正合理的制度是思想道德运行的重要保障机制。如果一个社会体制是公正的,亦即具有道义上和效率上的双重合理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个体就容易接受、信奉和践履社会社会规范。
  
  有学者对制度建设的意义这样评价:一个社会道德水平普遍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把社会治理奠立在真实的伦理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伦理精神去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只有这样,那些唤醒人的道德存在的社会理性才能迅速地发育和成长,才能普遍地作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虽然这种要求太理想,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不可能全都做到,但是作为一条原则是完全应该的。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思想原则、政治追求和道德精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一种制度的安排及其实际运行如果能与社会褒贬的方向保持一致,那么,这种制度就为人们主动地接受该种社会规范提供了一个无可代替的强力支持。
  
  (二)建立抑恶扬善的氛围以调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
  首先,要保证外在激励的供给,使善有善报。社会要通过舆论、制度、法律等力量,倡导弘扬利他、奉献精神,为人们提供广泛的自由选择空间,对思想道德高尚者要给予物质、精神的回报,以强化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力。个体的德行客观上理应得到相应的尊重,奉献社会的人社会应该使他有所获得,这也体现了一种社会公正。为此,就应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思想道德回报机制,使品行优良者得到公正的评价和物质利益、精神回报,并形成制度。只有建立健全道德奉献和道德回报的扬善机制,我们的社会才能形成善善相生的良性循环。[41因此,启动人们心中思想道德动力的途径之一,就是使人获得足够的外在激励。一旦这个思想道德动力被启动,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次,要保证外在惩罚力的供给,使恶有恶报。社会要通过法律、制度、行政、舆论等力量对不良行为实施惩处,使败德者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外在惩罚的目的在于使更多的人保持在底线以上,即做到不能损人。对于恶行的惩罚,社会要诉诸制度安排和制度建设。奖罚严明的制度使社会对德行的回报明晰化,对败德行为的惩罚具体化。增强外在惩罚的力量,不仅可给恶行以惩罚和约束,而且也对整个社会来增强了外在激励。加强对败德行为的谴责,也就是对德行的褒奖;对欺诈行为的严厉打击,就是对诚实守信的扶植;惩处腐败行为,就是对清廉的积极肯定。总之,个体若不遵守社会规范,便会遭到社会谴责和惩罚。这一社会运行机制迫使行为者在社会生活中,不得不慎重考虑自己的行为选择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利益、社会资源和精神利益的得失,并基于这一后果的考虑而自觉选择善行,获得思想道德的动力。
  
  单纯靠外力的供给是不可能使人具有良好德行的,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全思想道德人格的个体。个体具备强大、稳定接受动力的根本还在于其内在接受动力的提升与增强。因此,外在动力的作用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个体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

《探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论文》

本文由职称驿站首发,您身边的高端论文发表学术顾问

文章名称: 探试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接受动力论文

文章地址: https://www.zhichengyz.com/lunwen/xingzheng/zhengzhi/11138.html

我们的服务
  • 稿件预审

    快速预审、投刊前指导、专业学术评审,对文章进行评价

    立即咨询
  • 润色编辑

    校对编辑、深度润色,让稿件符合学术规范,格式体例等标准

    立即咨询
  • 学术翻译

    适用于语句和结构尚需完善和调整的中文文章,确保稿件达到要求

    立即咨询
  • 文章查重

    数据库包括:期刊、文章、书籍、会议、预印书、百科全书和摘要等

    立即咨询
  • 期刊推荐

    让作者在期刊选择时避免走弯路,缩短稿件被接收的周期

    立即咨询
  • 稿件格式修改

    根据目标期刊格式要求对作者文章进行全面的格式修改和调整

    立即咨询
  • 协助提交稿件

    帮助作者将稿件提交至目标期刊投稿系统,降低退稿或拒稿率

    立即咨询
  • 投稿附言指导

    按照您提供的稿件内容,指导完成投稿附信(cover letter)

    立即咨询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马上联系学术顾问

未能解决您的问题?

不要急哦,马上联系学术顾问,获取答案!

免费获取

职称驿站 www.zhichengyz.com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冀ICP备16002873号-3